中醫(yī)古籍
  • 黃皮果

    《中藥大辭典》:黃皮果拼音注音Huánɡ Pí Guǒ別名

    黃皮子(《桂海虞衡志》),黃檀子(《八閩通志》),黃彈子(《廣東通志》),金彈子(《本草求原》)。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果實。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南部,廣東、廣西、福建均有救培。

    原形態(tài)

    黃皮(《桂海虞衡志》)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幼枝具瘤狀突起的腺體。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幼葉卷曲;小葉5~13,頂端1枚最大,向下逐漸變小,長2.5~11.5厘米,寬1~6.2厘米,橢圓形或卵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不相等,全緣,略帶微波狀;硬紙質,密布透明腺點,上面深紫色,下面綠色;小葉柄長2~5毫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白色;萼片5,短三角形,外被短毛;花瓣5,匙形,開放時反展,背面有隆起的中線;雄蕊9~10,通常10;子房5室,有短柄,密被淡黃色的柔毛,花柱粗短,柱頭扁圓呈盤狀。漿果球形,黃褐色,果皮具腺體,有柔毛。種子綠色。花期4月。果期6月。

    性味

    甘酸,溫。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酸,平,無毒。"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溫。"

    注意

    《本草求原):"多食動火,發(fā)瘡節(jié)。"

    功能主治

    消食,化痰,理氣。治食積不化,胸膈滿痛,痰飲咳喘。

    ①《廣志》:"消食,顆氣,除暑熱。"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嘔逆痰水,腳膈滿痛,蛔蟲上攻,心下痛。"

    ③《福建民間草藥》:"化氣消疝,除積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復方

    ①治痰咳哮喘:黃皮果,用食鹽腌后,用時取五錢,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食積脹滿:腌黃皮果五錢至一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皮果拼音注音Huánɡ Pí Guǒ別名

    黃皮子、 黃彈子黃彈、、金彈子。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ampe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廣東通志》:食荔枝太多,以黃皮解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黃皮的成熟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采收和儲藏:7-9月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直接曬干或用食鹽腌后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黃皮 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2m。幼枝、花軸、葉軸、葉柄及嫩葉下面脈上均有集生成簇的叢狀短毛及長毛,有香味。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小葉柄長4-8mm;小葉片5-13,頂端1枚最大,向下逐漸變小,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13cm,寬2.5-6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不對稱,邊淺波狀或具淺鈍齒。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枝擴展,多花;萼片5,廣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長不超過5mm,開放時反展;雄蕊10,長短互間;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漿果球形、扁圓形,長1.2-3cm,淡黃色至暗黃色,密被毛。種子綠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類圓形,直徑0.8-2.3cm。外表面黃褐色或深綠色,具有皺紋。果肉較薄。種子扁卵圓形,長1.1-1.4cm,寬8-9mm,厚3-4mm,棕色或棕黃色,具個規(guī)則皺紋。氣微,味辛、略苦。

    化學成分

    黃皮種子含黃皮新肉桂酰胺(lansiumamide)A、B、C、D。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辛;甘;酸;溫

    注意

    《本草求原》:多食動火,發(fā)瘡節(jié)。

    功能主治

    行氣;消食;化痰。主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疝痛;痰飲咳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復方

    ①治痰咳哮喘: 黃皮果,用食鹽腌后,用時取五錢,酌加開水燉服。 (《福建民間草藥》)②治食積脹滿: 腌黃皮果五錢至一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廣志》:消食,順氣,除暑熱。

    2.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嘔逆痰水,胸膈滿痛,蛔蟲上攻,心下痛。

    3.《福建民間草藥》:化氣消疝,除積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大托葉菝葜、翅柄菝葜、九牛力、川太來源百合科穿耳菝葜Smilax perfoliata Lou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廣西、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健脾益胃,強筋壯骨。治風濕腰痛。用法用量3~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別名川腸草、屎瓜秧、甜瓜秧來源葫蘆科穿腸草Cucumis melo L.,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功能主治祛火敗毒。主治痔瘡腫毒,漏瘡生管,臟毒滯熱,流水刺癢。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uān Qiào Huā別名獨竹草、納鬧紅英文名Hispid Amischotolype出處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穿鞘花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ischotolype hispida (Le......
  • 《中藥大辭典》:穿魚藤拼音注音Chuān Yú Ténɡ別名大穿魚草、水楊柳、疏脈山茱萸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山茱萸科植物小梾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半山坡、溪邊、林陰處。分布陜西、甘肅、湖北至西南、華南等地。原......
  • 來源石竹科簇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 Gil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流域各省。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感冒,乳癰初起,疔疽腫痛。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全草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