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瓜葉

    《中藥大辭典》:黃瓜葉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Yè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黃瓜葉片。夏、秋采收。

    性味

    《本草拾遺》:"味苦,平,小毒。"

    功能主治

    治腹瀉,痢疾。

    ①《本草拾遺》:"主小兒閃癬,一歲服一葉,生挼絞汁服,得吐下良。"

    ②《分類草藥性》:"治小兒水瀉,消食積,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搗汁。

    復(fù)方

    治小兒風熱腹瀉,濕熱痢疾:黃瓜葉一大把,搓汁,兌開水加白糖服。(《重慶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瓜葉拼音注音Huánɡ Guā Yè英文名Cucumber leaf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葉片。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且許多地區(qū)均有溫室或塑料大篷進行栽培,已做到全年供應(yīng),現(xiàn)廣泛種植于熱帶和溫帶地區(qū)。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枝伸長,有縱溝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須細,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稍粗糙;葉片三角狀寬卵形,膜質(zhì),長、寬均12-18cm,兩面甚粗糙,掌狀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鋸齒,有時邊緣具緣毛。花萼簡狹鐘狀圓筒形,密被白色長柔毛,花萼裂征鉆形,開展與花萼近等長;花垸共同白色,長約2cm,花冠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雄蕊3,花絲近無;雌花單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壯,被柔毛。子房紡錘形,柱頭3。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長10-30(-50)cm,熟時黃綠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狀凸起,極稀近于平滑。種子小,狹卵形,白色,無邊緣。花、果期為夏、秋季。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消毒腫。主濕熱瀉??;無名腫毒;濕腳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10-15g,鮮品加倍;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復(fù)方

    治小兒風熱腹瀉,濕熱痢疾: 黃瓜葉一大把,搓汁,兌開水加白糖服。(《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小兒閃癖,一歲服一葉,生挼絞汁服,得吐下良。

    2.《分類草藥性》:治小兒水瀉,消食積,痢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é Huā Lù別名白蓮花露(《隨息居飲食譜》)。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蓮的花蕾蒸餾所得的芳香水。功能主治清暑,涼營。治感受暑邪,煩熱口渴,喘嗽痰血。①《金氏藥帖》:“治喘嗽不已,痰中有血?!阿凇稄V和堂帖》:“止......
  • 拼音注音Bái Jú Huā Gēn別名長生(《太清經(jīng)》)出處《本草正》來源為菊科植物菊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菊花“條。功能主治①《本草正》:“善利水,搗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閉?!阿凇毒V目拾遺》:“治疔腫,喉疔,喉癬?!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
  • 拼音注音Bái Chānɡ別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昌、水宿、莖蒲、水菖蒲(《別錄》),溪蓀、蘭蓀(陶弘景),地心(《石藥爾雅》),泥菖蒲(《綱目》),蒲劍(《草木便方》),水八角草、家昌蒲(《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臭蒲(《江蘇植藥志》)......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萆薢拼音注音Bái Bì Xiè別名刺萆薢來源百合科菝葜屬植物鐵葉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狀莖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利尿......
  • 《中藥大辭典》:白蒿拼音注音Bái Hāo別名蘩(《詩經(jīng)》),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生境分布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