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虎膏

    拼音注音Hǔ Gāo別名

    虎油(《物理小識》),虎脂(《本草新編》)。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貓科動物脂肪油。

    化學成分

    體內(nèi)儲存脂肪,熔點43~44℃,碘價56.8,含固體脂肪酸44.59%,液體55.41%,不皂化物0.74%。脂肪酸中最多是油酸,次之是硬脂酸、棕櫚酸,也含少量其它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另報道含肉豆蔻酸3.01%,棕櫚酸26.75%,硬脂酸10.64%,十四碳烯酸5.58%,十六碳烯酸5.60%,十六碳二烯酸0.21%,十六碳三烯酸0.16%,十八碳烯酸(即油酸)37.93%,十八碳二烯酸(即亞油酸)6.19%,十八碳三烯酸(即亞麻酸)6.78%,及C18以上的不泡和脂肪酸(以廿碳烯酸計算)1.74%,又含不皂化物0.41%。

    功能主治

    治反胃,頭瘡白禿,痔瘡下血。

    ①《別錄》:"療狗嚙瘡。"

    ②孟詵:"納下部。治五痔下血。"

    ③《綱目》:"服之治反胃,煎消涂小兒頭瘡白禿。"

    ④《物理小識》:"治大麻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和酒燉溫。外用:涂。

    復方

    ①治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勿令泄氣。每以油一兩,入無灰酒一盞溫服,以瘥為度,油盡再添。(《壽域神方》)

    ②治瘡禿:虎膏涂之。(《普濟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幔娼?,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化學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糖類。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烏(《貴州藥植目錄》)。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