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車軸草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紅車軸草拼音注音Hónɡ Chē Zhóu Cǎo別名

    紅三葉草、三葉草、紅菽草、紅花苜蓿、紅花草翹搖

    來源

    豆科紅車軸草Trifolium pratense L.,以花序帶花枝葉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華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

    化學(xué)成分

    含有車軸花素(pratol,C16H12O4)及葡萄糖甙。

    含有車軸花素、紅車軸草素(pratoletin,C15H10O6)。

    花、莖、葉均含有芒柄花根素(formononetin)。

    性味

    微甘,平。

    功能主治

    止咳,止喘,鎮(zhèn)痙。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紅車軸草拼音注音Hónɡ Chē Zhóu Cǎo別名

    紅三葉、紅菽草、紅荷蘭翹搖、紅花苜蓿、金花菜(《國(guó)產(chǎn)牧草植物》),三葉草(江西《草藥手冊(cè)》)。

    出處

    《中國(guó)藥植圖鑒》

    來源

    為豆科植物紅車軸草花序帶花枝葉。6~7月采收。

    生境分布

    我國(guó)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有疏毛。葉具3小葉,互生;葉柄長(zhǎng);小葉卵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3~5厘米,先端鈍或凹,基部圓楔形,邊緣有毛茸,細(xì)鋸齒;托葉卵形,先端甚尖?;ǘ鄶?shù),密集成頭狀的總狀花序,出自葉腋,具大型總苞,總苞卵圓形;萼筒狀,萼齒5,尖銳,具長(zhǎng)毛;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雄蕊10,兩體;雌蕊1,花柱絲狀,無髯毛。莢果小,包被于宿存的萼內(nèi),多數(shù)含1粒種子。種子腎形,黃褐色或黃紫色?;ㄆ?~6月。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鷹嘴豆芽素A和B(即刺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大豆黃酮。紅車軸草根甙、紅車軸草素等異黃酮成分。鷹嘴豆芽素A、B及染料木素、大豆黃酮都有雌激素作用。每100克干草的雌激素活性相當(dāng)于雌二醇0.550~0.565微克或己烯雌酚2~17微克或8~30微克。鷹嘴豆芽素A和紅車軸草根甙還有抗真菌的作用。異黃酮的含量:地上部分高,根中低;在生長(zhǎng)期中,花期含量高。各種異黃酮化合物中,鷹嘴豆芽素A、B是該草的主要成分。另含黃酮類柳穿魚甙和紅車軸草亭。

    以干重計(jì)算,蛋白質(zhì)的含量在生長(zhǎng)后期達(dá)23%,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糖類的含量為24.4%,中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淀粉等。全草中尚有胡蘿卜素、維生素D和E。胡蘿卜素的含量在開花期最高,α和β胡蘿卜素的含量在春季開花期為4.3和53.6毫克%、在夏季開花期為3.2和45.9毫克%。

    葉含葉酸和5-甲酰四氫葉酸、少量甾醇、甘油酯、烴類、磷脂、糖脂等脂類成分?;ㄖ泻~豆甙、異鼠李素、車軸草醇等多種黃酮成分,及水楊酸、對(duì)羥基桂皮酸和揮發(fā)油(含糠醛)等。鮮草中含紫苜蓿酚約15.5微克/克,主在葉部;干草中較少。

    藥理作用

    在體外有抑制草履蟲的作用(0.2%醇浸劑可使草履蟲于30分鐘內(nèi)停止活動(dòng))。國(guó)外民間有用其做抗瘧藥者,亦有用祛痰、解痙作用以治百日咳及支氣管炎者。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三葉豆甙、異三葉豆甙或Trifolianol皆無生理活性。其花粉對(duì)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其果實(shí)對(duì)大鼠有雌激素樣作用,曾報(bào)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某些抗腫瘤作用,能阻止肉瘤-45之生長(zhǎng),但對(duì)艾氏癌無效;此種提取物新鮮制備者無效,必須將其滅菌提取物在4℃下貯藏100天以上,方能發(fā)揮作用;故推測(cè)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種變性蛋白質(zhì),而非生物堿。此植物對(duì)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毛發(fā)結(jié)成球狀,牛、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食欲減退等中毒癥狀,此與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關(guān)。

    功能主治

    《中國(guó)藥植圖鑒》:"鎮(zhèn)痙,止咳,止喘。全草制成軟膏,治局部潰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車軸草拼音注音Hónɡ Chē Zhóu Cǎo別名

    紅三葉、紅菽草、紅荷蘭翹搖、紅花苜蓿、金花菜、紅花車子、三葉草。

    英文名Herb of Red Clover出處

    出自《中國(guó)藥植圖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藥豆科植物紅車軸草的花序及帶花枝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rifolium pratense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采摘花序或帶花嫩枝葉,陰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guó)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紅車軸草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或斜升,分枝多,疏生白色柔毛。三出復(fù)葉;小葉3,無柄;葉片橢圓形卵狀至寬橢圓形,長(zhǎng)2.5-4cm,寬1-2cm,先端鈍圓,基部圓楔形,葉脈沿伸至葉緣,稍突出成不明顯細(xì)齒,背面有長(zhǎng)毛;托葉卵形,先端銳尖,貼生于葉柄上,基部抱莖?;ㄐ蝾^狀,腋生,具大型總苞,總苞卵圓形,具橫脈;花萼簡(jiǎn)狀,萼齒5,線狀披針形,最下面1萼齒較長(zhǎng),比其他齒超出1倍;花冠蝶形,紫色或淡紫紅色,旗瓣狹菱形,翼瓣長(zhǎng)圓形,基部具耳及爪,龍骨瓣稍短于翼瓣;子房橢圓形,花柱絲狀,細(xì)長(zhǎng)。莢果小,倒卵形,長(zhǎng)約2mm,包被于宿存萼內(nèi),果皮膜質(zhì),具縱脈。種子1顆,腎形,黃褐色。花、果期5-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頭狀花序扁球形或不規(guī)則球形,直徑2-3cm,近無總花梗。有大型總苞,總苞卵圓形,有縱脈?;ㄝ噻姞?,萼齒線狀披針形,有長(zhǎng)毛?;ò臧底霞t色,具爪。有時(shí)花序帶有枝葉,三出復(fù)葉;托葉卵形,基部抱莖。小葉3,多卷縮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2.5-4cm,寬l-2cm,葉面有淺色斑紋。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多種黃酮類成分化合物:鷹嘴豆牙素(biochanin)A和B(即芒柄花素formono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素(daidzein),紅車軸草素(pratensein),紅車軸草素享(pratoletin),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柳穿魚甙(pectolinarin);花中含三葉豆甙(trifolin),異鼠李素(isorhamnetin),車軸草醇(pratol)等黃酮類成分,并含有水楊酸(salicylic acid),對(duì)羥基桂皮酸(p-hydroxy cinnamic acid)及揮發(fā)油等;葉中含有葉酸(folic acid),亞葉酸即5-甲酸四紅葉酸(folinic acid),少量甾醇、甘油酯、磷脂、糖脂、烴類等成分;全革中尚含有a和β-胡蘿卜素(a and β-aroene),維生素(vitamin) D、E,糖類及淀粉等。

    以后又分得紅車軸草異黃酮甙(trifoside)。并從根中分得異黃酮化合物毛蕊異黃酮(calycosin),偽贗靛甙元(4-pseu-dobaptigenin),紅車軸草素(pratensein),芒柄花素(formonp-netin),染料木素(genistein),鷹嘴豆芽素(biochanin)A六種和芒柄花甙(ononin),染料木甙(genistin)和羅思菌素(rothindin)。氨基酸有半胱氨酸(L-cysteine),組氨酸(L-histidine),賴氨酸(L-lysine),天冬酸胺(L-asparag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L-giu-tamic acid),a-丙氨酸(a-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及色氨酸(tryptophane)等。

    紅車軸草的枝中,含有植二烯(phytadiene),3-甲基植基醚(3-methyl phytyl ether),l-甲基植基醚(1-methyl phytyl ether),1,3-二甲基植基醚(l,3-di-methyl phytyl ether)。

    近年來,發(fā)現(xiàn)含有大麻酚(cannabinol),咖啡因(caffeine),東莨菪堿(scopolamine),異香豆精(isocoumarin),苯基戊二醛(phenylpentadienal),苯基己二烯(phenylhexadiene)和假荊芥內(nèi)酯(nepetalactone)。

    葉中含有三甲銨乙內(nèi)鹽(glycinebetaine)和胡蘆巴堿(trigonelline)。種子中含多肽類化合物:熱精胺(thermosper-mine)和氨丙基高精瞇(aminopropylhomospermidine)。此外還含對(duì)聚傘花素(p-cymene),糠醛(furfural),黎蘆醛(veratralde-hyde),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醇(benzyl alcohol),苯甲酸乙酯(ethyl benzoate),乙酸芐酯(benzyl acetate),酚(phenol),鄰-苯甲酸(o-cresol),苯甲酸(benzoic acid),對(duì)-二甲苯(p-xylene),2-丙酮(propan-2-one),黎蘆酸(veratric acid)。鮮草中含雙香豆酚(dicoumarol)。

    藥理作用

    在體外有抑制草履蟲的作用(0.2%醇浸劑可使草履蟲于30分鐘內(nèi)停止活動(dòng))。國(guó)外民間有用其做抗瘧藥者,亦有用祛痰、解痙作用以治百日咳及支氣管炎者。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三葉豆甙、異三葉豆甙(Isotrifolin)或Trifolianol皆無生理活性。其花粉對(duì)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其果實(shí)對(duì)大鼠有雌激素樣作用,曾報(bào)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某些抗腫瘤作用,能阻止肉瘤-45之生長(zhǎng),但對(duì)艾氏癌無效;此種提取物新鮮制備者無效,必須將其滅菌提取物在4℃下貯藏100天以上,方能發(fā)揮作用;故推測(cè)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種變性蛋白質(zhì),而非生物堿。此植物對(duì)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毛發(fā)結(jié)成球狀,牛、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食欲減退等中毒癥狀,此與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關(guān)。其中所含異黃酮成分皆有某些雌激素樣作用。以小鼠子宮重量作指標(biāo),將藥粉混于飼料中喂食,比較它們的活性強(qiáng)度,認(rèn)為大豆黃酮作用最強(qiáng),染料木素與鷹嘴豆芽素A相似,而鷹嘴豆芽素B為最差。但有人用同樣方法,以三種劑量(分別為以上實(shí)驗(yàn)中所用的1、2、4倍)重新測(cè)得其活性強(qiáng)度的比為:染料木素∶鷹嘴豆芽素A∶大豆黃酮=1.5∶1.0∶0.4,而鷹嘴豆芽素B則無效。對(duì)大鼠皮下注射也證明染料木素之活性大于鷹嘴豆芽素A;但與二乙基雌酚相比,皆相差很遠(yuǎn)(以重量計(jì),大約為二乙基雌酚的1/10萬)。鷹嘴豆芽素A在大鼠肝內(nèi)可轉(zhuǎn)變成染料木素,而由尿排出,在羊的尿中則發(fā)現(xiàn)其代謝產(chǎn)物為對(duì)乙基酚(p-Ethyl-phenol)。紅車軸草素對(duì)小鼠也有與鷹嘴豆芽素A相似之雌激素樣作用,但其在全草中含量太低,故意義不大。紅車軸草中曾提得一抗炎、降血膽甾醇作用的物質(zhì)(H-M因子)。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咳;散結(jié)消腫。主感冒;咳喘;硬腫;燒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制成軟膏涂敷。

    各家論述

    《中國(guó)藥植圖鑒》:鎮(zhèn)痙,止咳,上喘。全草制成軟膏,治局部潰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葉入藥。隨時(shí)可采,曬干,一般鮮用。性味微酸、澀,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1~2兩,搗爛取汁沖白酒內(nèi)服......
  • 《中藥大辭典》:報(bào)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條紋報(bào)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瓜子菜、飛蓮草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別名筋骨草、散血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儲(chǔ)藏:2-3月花開時(shí)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