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陸川本草》
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葉。
形態(tài)詳"大毛桐子根"條。
《陸川本草》:"苦,寒。"
治濕疹,褥瘡,背癬。
①《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刀傷出血,洗瘡。"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背癬。"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①治濕疹:紅帽頂葉曬干研粉,外敷患處。(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②治褥瘡:紅帽頂、毛漆公葉各等量。曬干研末,清潔創(chuàng)面后,外敷。(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毛葉子。
出自《陸川本草》。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Rottlera barbatus Wal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港口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毛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黃色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2cm,密被灰棕色星狀綿毛;幼葉紅色,質(zhì)厚,絨狀;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卵圓形,長13-30cm,寬12-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盾狀著生,邊緣具疏細(xì)齒,不分裂或3淺裂,有時呈不規(guī)則波浪形,上面幼時密被星狀絨毛,后漸變無毛,綠色,下面密被發(fā)棕色星狀絨毛及棕黃色腺點,葉脈放射狀,7-11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可達(dá)30cm,花序柄被毛;花單性異株,偶有同株;無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長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針形,長3-4mm,外面密被絨毛,內(nèi)面有腺點;雄蕊多數(shù);雌花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長約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絨毛,子房圓形,有乳頭狀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長3-4mm。蒴果扁球形,長1.2-1.6cm,直徑1.6-2cm,被有1層厚達(dá)5mm的軟刺和星狀絨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長5-8mm;種子卵形,黑色,光亮?;ㄆ?-6月,果期7-10月。
性狀鑒別 葉互生,卵形,基部圓,盾狀著生,先端漸尖,長13-30cm,寬12-26cm,不分裂或3淺裂,邊緣具疏細(xì)齒,下面密被星狀綿毛及棕黃色腺點,葉脈放射狀,9-11條;葉柄長5-22cm,密被星大辯論綿毛。氣微,味苦、澀。
肝經(jīng)
苦;寒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涼血止血。主褥瘡;下肢潰瘍;濕疹;背癬;漆瘡;外傷出血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1.《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刀傷出血,洗瘡。
2.《廣西藥植名錄》:治背癬。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陸川本草》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葉。
原形態(tài)形態(tài)詳"大毛桐子根"條。
性味《陸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治濕疹,褥瘡,背癬。
①《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刀傷出血,洗瘡。"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背癬。"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①治濕疹:紅帽頂葉曬干研粉,外敷患處。(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②治褥瘡:紅帽頂、毛漆公葉各等量。曬干研末,清潔創(chuàng)面后,外敷。(廣西《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帽頂拼音注音Hónɡ Mào Dǐnɡ別名毛葉子。
英文名leaf of Barbate mallotus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毛桐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Arg.[Rottlera barbatus Wal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坡地的疏林或港口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毛酮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l-4m。幼枝密被棕黃色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5-22cm,密被灰棕色星狀綿毛;幼葉紅色,質(zhì)厚,絨狀;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卵圓形,長13-30cm,寬12-2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盾狀著生,邊緣具疏細(xì)齒,不分裂或3淺裂,有時呈不規(guī)則波浪形,上面幼時密被星狀絨毛,后漸變無毛,綠色,下面密被發(fā)棕色星狀絨毛及棕黃色腺點,葉脈放射狀,7-11條。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可達(dá)30cm,花序柄被毛;花單性異株,偶有同株;無花瓣;雄花序通常分枝,長11-35cm,雄花5-8朵簇生,萼片4-5,稀3裂,披針形,長3-4mm,外面密被絨毛,內(nèi)面有腺點;雄蕊多數(shù);雌花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長約4mm,萼4裂,稀3或5,外面被絨毛,子房圓形,有乳頭狀突起,被毛,4室,稀3或5,花柱3-5,基部合生,長3-4mm。蒴果扁球形,長1.2-1.6cm,直徑1.6-2cm,被有1層厚達(dá)5mm的軟刺和星狀絨毛,基部具苞片3,合生,果柄長5-8mm;種子卵形,黑色,光亮?;ㄆ?-6月,果期7-10月。
性狀性狀鑒別 葉互生,卵形,基部圓,盾狀著生,先端漸尖,長13-30cm,寬12-26cm,不分裂或3淺裂,邊緣具疏細(xì)齒,下面密被星狀綿毛及棕黃色腺點,葉脈放射狀,9-11條;葉柄長5-22cm,密被星大辯論綿毛。氣微,味苦、澀。
歸經(jīng)肝經(jīng)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涼血止血。主褥瘡;下肢潰瘍;濕疹;背癬;漆瘡;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1.《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刀傷出血,洗瘡。
2.《廣西藥植名錄》:治背癬。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