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圖經(jīng)》
為鼬科動物狗獾的肉。冬季捕捉,可用獵犬、煙熏、槍殺等法。
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
狗獾(汪穎《食物本草》),又名:獾(《本草圖經(jīng)》),天狗(《綱目》),山獺、山狗(《東醫(yī)寶鑒》)。
休較肥大,身長45~55厘米,尾長11~13厘米。體重10~12公斤,吻長,鼻端尖,鼻墊與上唇間被毛。耳短,眼小。頸短粗。四肢粗壯,均具強有力的棕黑色爪,背毛粗而長,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攙雜白色。體側(cè)白色較顯。頭部有3條白色紋,兩頰自口角到頭后各具1條,中央1條自鼻尖達頭頂,其間夾有兩條黑棕色寬帶。耳背面及后緣黑棕色,上緣白色。下頦到腹部及四肢均為棕黑色。尾大部呈黃白色。
棲于山麓、灌叢、荒野及湖邊、溪邊。爪強,掘洞而居,黃昏或夜間活動,性較兇猛。
《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jīng)。"
《綱目》:"甘酸,平,無毒。"
①《本草圖經(jīng)》:"治小兒疳瘦,啖之殺蛔蟲。"
②汪穎《食物本草》:"補中益氣,宜人。"
③《綱目》:"功與貒同。"
狗獾、獾、天狗、山獺、山狗
出自《本草圖經(jīng)》。《綱目》:瑞,豬獾也,獾,狗獾也,二種相似而略殊。狗獾似小狗而肥,尖椽,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為裘須,亦食蟲蟻瓜果。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狗獾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es mel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冬季捕捉,捕殺后,剝皮,剖腹除去內(nèi)臟,剔骨取肉。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森林、山坡的灌叢、田野及湖泊、河流旁邊。洞居,晝伏夜出, 雜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青海、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等地。
狗獾,屬鼬類中較大種,體長45-55cm,重10-12kg。體肥大頸部粗短。鼻端尖,鼻墊與上唇間被毛。耳短眼小,四肝粗短,前后足趾具利爪,尾較短。頭部毛短,有3條白色縱紋,在其中隔以兩條黑棕色紋。耳背黑棕色,耳緣白色。下頜、喉部黑棕色。體背有長而粗的針毛,整個背部顏色為黑棕色與白色混雜;體側(cè)白色毛居多;腹面、四肢黑棕色,爪棕黑色。尾端為黃白色。
肺經(jīng)
味甘;酸;性平
補中益氣;祛風(fēng)除濕;殺蟲。主小兒疳瘦;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蛔蟲癥;酒渣鼻
內(nèi)服:煮食,適量。
1.《本草圖經(jīng)》:治小兒瘠瘦,吵之殺蛔蟲。
2. 汪穎《食物本草》:補中益氣,宜人。
3.《綱目》:功與揣同。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鼬科動物狗獾的肉。冬季捕捉,可用獵犬、煙熏、槍殺等法。
生境分布分布幾遍及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狗獾(汪穎《食物本草》),又名:獾(《本草圖經(jīng)》),天狗(《綱目》),山獺、山狗(《東醫(yī)寶鑒》)。
休較肥大,身長45~55厘米,尾長11~13厘米。體重10~12公斤,吻長,鼻端尖,鼻墊與上唇間被毛。耳短,眼小。頸短粗。四肢粗壯,均具強有力的棕黑色爪,背毛粗而長,毛基白色,中間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攙雜白色。體側(cè)白色較顯。頭部有3條白色紋,兩頰自口角到頭后各具1條,中央1條自鼻尖達頭頂,其間夾有兩條黑棕色寬帶。耳背面及后緣黑棕色,上緣白色。下頦到腹部及四肢均為棕黑色。尾大部呈黃白色。
棲于山麓、灌叢、荒野及湖邊、溪邊。爪強,掘洞而居,黃昏或夜間活動,性較兇猛。
歸經(jīng)《本草撮要》:"入手太陰經(jīng)。"
性味《綱目》:"甘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圖經(jīng)》:"治小兒疳瘦,啖之殺蛔蟲。"
②汪穎《食物本草》:"補中益氣,宜人。"
③《綱目》:"功與貒同。"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獾肉拼音注音Huān Ròu別名狗獾、獾、天狗、山獺、山狗
英文名Badger出處出自《本草圖經(jīng)》。《綱目》:瑞,豬獾也,獾,狗獾也,二種相似而略殊。狗獾似小狗而肥,尖椽,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為裘須,亦食蟲蟻瓜果。
來源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狗獾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es mel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冬季捕捉,捕殺后,剝皮,剖腹除去內(nèi)臟,剔骨取肉。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森林、山坡的灌叢、田野及湖泊、河流旁邊。洞居,晝伏夜出, 雜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青海、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狗獾,屬鼬類中較大種,體長45-55cm,重10-12kg。體肥大頸部粗短。鼻端尖,鼻墊與上唇間被毛。耳短眼小,四肝粗短,前后足趾具利爪,尾較短。頭部毛短,有3條白色縱紋,在其中隔以兩條黑棕色紋。耳背黑棕色,耳緣白色。下頜、喉部黑棕色。體背有長而粗的針毛,整個背部顏色為黑棕色與白色混雜;體側(cè)白色毛居多;腹面、四肢黑棕色,爪棕黑色。尾端為黃白色。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補中益氣;祛風(fēng)除濕;殺蟲。主小兒疳瘦;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蛔蟲癥;酒渣鼻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1.《本草圖經(jīng)》:治小兒瘠瘦,吵之殺蛔蟲。
2. 汪穎《食物本草》:補中益氣,宜人。
3.《綱目》:功與揣同。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