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海月殼

    《中藥大辭典》:海月殼拼音注音Hǎi Yuè Ké別名

    明瓦(《閩中海錯(cuò)疏》),蜊殼丬(《本草從新》)。

    出處

    《本草從新》

    來源

    為不等蛤科動(dòng)物海月。

    性味

    《本草從新》:"咸,大寒。"

    功能主治

    《本草從新》:"瀉濕熱。煎湯洗鶴膝風(fēng);煅研為粉,涂濕爛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海月殼拼音注音Hǎi Yuè Ké別名

    明瓦、蜊殼丬

    英文名clamshell出處

    出自《本草從新》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不等蛤科動(dòng)物海月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lacuna placenta(Linnaeus.)

    采收和儲(chǔ)藏:將去肉的貝殼洗凈,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潮間帶中、低潮區(qū)至20余米水深的沙質(zhì)或泥沙質(zhì)海灘的表面,左殼向上,右殼朝下。殼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壺、苔蘚蟲及灌類等附著物。產(chǎn)卵期在5-7月。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

    原形態(tài)

    海月,貝殼近圓形,極扁平,一般殼長100-118mm,高93-110mm。殼質(zhì)脆薄而半透明,邊緣易破碎。左殼微突起,右殼較平。殼表面白色,殼頂微紫色。放射肋骯心生長線均極細(xì)密,近腹緣的生長線略呈鱗片狀,殼內(nèi)面白色,具云母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鉸合齒,呈“八”字形排列,左殼相應(yīng)的部位形成2條凹槽,內(nèi)有韌帶紫黑色。閉殼肌1個(gè),圓形,位于殼中央。足退化成指狀,無足絲。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積。主小兒麻疹;疳積;濕爛瘡;鶴膝風(fē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9g。外用:適量,煅研外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本草從新》:瀉濕熱。煎湯洗鶴膝風(fēng);煅研為粉,涂濕爛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布朗耳蕨拼音注音Bù Lǎnɡ ěr Jué別名睬甲哈烏(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鱗毛蕨種植物布朗耳蕨的全草。8~9月采挖,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寒林下陰濕地及巖石縫中。分布陜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別名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爛布渣、布包木、破布樹、薢寶葉來源為椴樹科破布葉屬植物破布樹Microcos paniculata.的葉。夏秋采葉,曬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滯......
  • 《全國中草藥匯編》: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別名兔狗尾、狐貍尾、虎尾輪、防蟲草、貓上樹來源豆科貍尾草屬植物長穗貓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別名五指疳、五指風(fēng)、山紫荊(《廣西藥植名錄》),梅哈忍(傣名)。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山牡荊的根或樹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Gǎn別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荊麻來源椴樹科扁擔(dān)桿屬植物扁擔(dān)桿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辛、甘,溫。功能主治健脾益氣,固精止帶,祛風(fēng)除濕。用于小兒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