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護(hù)心草

    《全國中草藥匯編》:護(hù)心草拼音注音Hù Xīn Cǎo別名

    旋穎莎草、旋鱗莎草

    來源

    莎草科護(hù)心草Cyperus michelianus (L.) Link [Scirpus michelianus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黑龍江、河北、河南、華東、四川。

    性味

    淡、辛,平。

    功能主治

    行氣調(diào)經(jīng)。主治痛經(jīng),經(jīng)行愆期或一月2~3次者。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護(hù)心草拼音注音Hù Xīn Cǎo別名

    附心草(《分類草藥性》)。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旋鱗莎草全草。結(jié)果時采收。

    生境分布

    多生于水邊潮濕地或路邊。分布黑龍江、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25厘米。稈叢生,扁三棱形。葉線形,寬1~2.5毫米,基部葉鞘紫紅色。苞片3~6,葉狀,較花序長很多;長側(cè)枝聚拿花序呈頭狀或卵形,直徑5~15毫米;小穗密集,卵形或披針形,長3~4毫米,具花10~20余朵;鱗片螺旋狀排列,膜質(zhì),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淡黃白色,具脈3~5條,中脈延伸出頂端呈一短尖:雄蕊2,少1,花藥長圓形;花柱長,柱頭2,少3,通常具黃色乳頭狀突起。小堅果狹長圓形,三棱形。花果期6~9月。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性熱。"

    ②《四川中藥志》:"味淡辛,性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分類草藥性》:"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②《四川中藥志》:"行氣調(diào)經(jīng)。治婦女月經(jīng)痛及經(jīng)行愆期,或一月二至三次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4~1兩;或研末。

    復(fù)方

    治經(jīng)痛、經(jīng)期提前:護(hù)心草、水案板等分,炕干研粉。每次四錢,煮撈糟服。(《重慶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護(hù)心草拼音注音Hù Xīn Cǎo別名

    附心草

    英文名Herb of Michel Galingale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旋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michelianus(L.) Link[Scirpus michelianus L.]

    采收和儲藏:8-9月結(jié)果時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水邊、路旁、潮濕空曠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旋鱗莎草,一年生草本,高2-25cm。須根眾多。稈叢生,三棱形,平滑。葉長于或短于稈,寬1-2.5mm,葉鞘紫紅色。葉狀苞片3-6,基部寬,遠(yuǎn)長于花序。聚傘花序極短縮成卵狀球形,直徑5-15mm,有多數(shù)密集小穗;小穗卵形或披針形,長3-4mm,寬1.5mm,淺黃白色,上部有黃白色條紋,有3-5脈,背面龍骨狀,先端有短尖;雄蕊2,稀1,花藥長圓形;花柱長,柱頭2,少為3,有黃色疣狀突起。小堅果狹長圓形,有三棱,長約1mm?;ā⒐?-9月。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味辛;淡;性平

    功能主治

    行氣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2.《四川中藥志》:行氣調(diào)經(jīng)。治婦女月經(jīng)痛及經(jīng)行愆期,或一月二至三次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埃蕾拼音注音āi Lěi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開花時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漠地區(qū)的湖盆,濕潤和鹽漬化的沙地。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20~......
  • 拼音注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別名黃柏、刺黃柏、三顆針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莖枝。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rberis anhwe......
  • 來源小檗科安徽小檗Berberis anhweiensis Ahnendt,以樹枝、樹皮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利尿殺蟲。主治黃疸,目疾,熱痢下血,淋濁帶下,瘡瘍熱毒,毒蛇咬傷,小兒疳積。用法用量3~5錢。摘......
  • 來源杜鵑花科安徽杜鵑Rhododendron anhweiense Wil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用法用量根0.5~1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中國藥典》:安息香拼音注音ān Xī Xiānɡ別名白花榔英文名BENZOINUM來源本品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樹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Craib ex Hart. 的干燥樹脂。樹干經(jīng)自然損傷或于夏、秋二季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