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鬼目

    《中藥大辭典》:鬼目拼音注音Guǐ Mù別名

    來甘(《別錄》),白草子(陶弘景),排風(fēng)子(《綱目》),毛藤果(《百草鏡》)。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茄科植物白英果實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白毛藤"條。

    性味

    《別錄》:"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目赤,牙痛。

    ①《別錄》:"明目。"

    ②《四川中藥志》:"治蟲牙。"

    ③《重慶草藥》:"治眼霧,見風(fēng)流淚,白霧遮瞳及痘風(fēng)眼。"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熱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排風(fēng)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溫水下。(《圣濟總錄》)

    ②治牙蟲:鬼目研成細粉,放在燒紅的瓦片上,再滴酒少許,趁熱以酒漏斗罩著熏牙患處。(《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鬼目拼音注音Guǐ Mù別名

    來甘、白草子、排風(fēng)子、毛藤果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sweet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lyratum Thunb.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蔓生草本,高達5m?;磕举|(zhì)化,上部草質(zhì),莖、葉和葉柄密被具節(jié)的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多戟形或琴形,長3-8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上部全緣或波狀,下部常有1-2對耳狀或戟狀裂片,少數(shù)為全緣,中脈明顯。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側(cè)生;花萼5淺裂,宿存;花冠藍紫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雄蕊5,花絲極短,花藥頂孔開裂;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小,頭狀,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徑約1cm,熟時紅色。種子近盤狀,扁平?;ㄆ?-9月,果期10-11月。

    性味

    味酸;性平

    功能主治

    明目;止痛。主眼花目赤;迎風(fēng)流淚;翳障;牙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g;或研末服。外用:適量,研末涂。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熱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排風(fēng)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溫水下。(《圣濟總錄》)②治牙蟲:鬼目研成細粉,放在燒紅的瓦片上,再滴酒少許,趁熱以酒漏斗罩著熏牙患處。 (《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別錄》:明目。

    2.《四川中藥志》:治蟲牙。

    3.《重慶草藥》:治眼霧,見風(fēng)流淚,白霧遮瞳及痘風(fēng)眼。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楊枝拼音注音Bái Yánɡ Zhī出處《綱目》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枝。功能主治《綱目》:“消腹痛,治吻瘡?!坝梅ㄓ昧績?nèi)服:浸酒。外用:燒汁涂。復(fù)方①治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風(fēng)細銼五升,熬令黃......
  • 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別名響葉楊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團葉楊的皮及葉。秋季采集,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向陽的山坡疏林中。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5~10米。樹皮灰白色,枝圓棒狀,棕色或灰棕色,幼時有柔毛。......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別名白楊皮(《分類草藥性》)。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根皮。春季采挖。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楊樹皮“條。性味苦,平。①《分類草藥性》:“性澀,微苦?!阿凇?.....
  • 《中藥大辭典》:白楊樹皮拼音注音Bái Yánɡ Shù Pí別名白楊皮(《梅師集驗方》)。出處《唐本草》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樹皮。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山楊,又名:大葉......
  • 《中藥大辭典》:白松塔拼音注音Bái Sōnɡ Tǎ別名松塔、松球、松果、槨樹核桃(《山西中草藥》)。出處《山西中草藥》來源為松科植物白皮松的球果。春、秋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區(qū),喜光。分布于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四川北部和湖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