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馬耳朵(《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種草的全草。
生于荒地及山坡。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柔弱斑種草,又名:細(xì)莖斑種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通常叢生,或從基部分枝,長5~30厘米,基部平臥,上部斜升,具短剛毛。單葉互生;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具小凸頭,基部窄截形,兩面均有平伏剛毛,上部葉漸次變小,無柄,下部葉有柄,長2~4厘米?;ㄐ?,單生于葉腋,有細(xì)柄,長3~5毫米,通常下垂;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線形,先端長尖,外具剛毛;花冠白色,徑約2~3毫米,裂片5,冠筒喉部具5鱗片;雄蕊5,藏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4裂,花柱短,柱頭頭狀。小堅(jiān)果4,橢圓形,長1.5毫米,寬1毫米,有瘤狀突起?;ㄆ?~7月。
有小毒,慎用。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咳,炒焦治吐血。"
內(nèi)服:煎湯,3~4錢。
小馬耳朵、細(xì)疊子草、雀靈草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種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thriospermum tenellum (Hornem.) Fisch. Et Mey.[Anchusa tenella Hornem.;Bothriosper-mum asperugoides Sieb. Et Zu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揀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900m的山坡路邊、田間荒地及溪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東、華南、西南及陜西、臺灣、河南等地。
一年生草本,高15-30cm。莖基部通常多分枝,細(xì)弱,平臥或上部斜升,被向上貼伏的糙伏毛。葉互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漸小,無柄;葉片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1-2.5cm,寬5-15mm,先端鈍,具小凸尖,基部寬楔形,兩面均被向上貼伏的糙伏毛或短硬毛?;ㄐ蛉崛酰?xì)長;花小,單生于葉腋或近于腋生;苞片橢圓形或狹卵形;被伏毛或硬毛;花梗果期不增長;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果期增大,外面密生向上的伏毛;花冠藍(lán)色或淡藍(lán)色,稀白色,長1.5-3mm,先端裂片圓形,喉部有5枚梯形附屬物;雄蕊5,內(nèi)藏子房4裂,花柱短,柱頭頭狀。小堅(jiān)果4,腎形,長1-1.5mm,表面密生小疣狀突起。腹面呈縱橢圓形的環(huán)狀凹陷?;ㄆ?-6月,果期6-10月。
肺經(jīng)
苦澀;平;小毒
止咳;止血。主咳嗽;吐血
內(nèi)服:煎湯,9-12g。止血,炒焦用。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咳,炒焦治吐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小馬耳朵(《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種草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及山坡。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原形態(tài)柔弱斑種草,又名:細(xì)莖斑種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通常叢生,或從基部分枝,長5~30厘米,基部平臥,上部斜升,具短剛毛。單葉互生;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寬5~20毫米,先端圓鈍,具小凸頭,基部窄截形,兩面均有平伏剛毛,上部葉漸次變小,無柄,下部葉有柄,長2~4厘米?;ㄐ?,單生于葉腋,有細(xì)柄,長3~5毫米,通常下垂;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線形,先端長尖,外具剛毛;花冠白色,徑約2~3毫米,裂片5,冠筒喉部具5鱗片;雄蕊5,藏于花冠筒內(nèi);子房4裂,花柱短,柱頭頭狀。小堅(jiān)果4,橢圓形,長1.5毫米,寬1毫米,有瘤狀突起?;ㄆ?~7月。
注意有小毒,慎用。
功能主治《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咳,炒焦治吐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鬼點(diǎn)燈拼音注音Guǐ Diǎn Dēnɡ別名小馬耳朵、細(xì)疊子草、雀靈草
英文名Herb of Tender Bothriospermum出處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柔弱斑種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thriospermum tenellum (Hornem.) Fisch. Et Mey.[Anchusa tenella Hornem.;Bothriosper-mum asperugoides Sieb. Et Zuc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揀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1900m的山坡路邊、田間荒地及溪邊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東、華南、西南及陜西、臺灣、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5-30cm。莖基部通常多分枝,細(xì)弱,平臥或上部斜升,被向上貼伏的糙伏毛。葉互生;下部葉有柄,上部葉漸小,無柄;葉片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1-2.5cm,寬5-15mm,先端鈍,具小凸尖,基部寬楔形,兩面均被向上貼伏的糙伏毛或短硬毛?;ㄐ蛉崛酰?xì)長;花小,單生于葉腋或近于腋生;苞片橢圓形或狹卵形;被伏毛或硬毛;花梗果期不增長;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果期增大,外面密生向上的伏毛;花冠藍(lán)色或淡藍(lán)色,稀白色,長1.5-3mm,先端裂片圓形,喉部有5枚梯形附屬物;雄蕊5,內(nèi)藏子房4裂,花柱短,柱頭頭狀。小堅(jiān)果4,腎形,長1-1.5mm,表面密生小疣狀突起。腹面呈縱橢圓形的環(huán)狀凹陷?;ㄆ?-6月,果期6-10月。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苦澀;平;小毒
注意有小毒,慎用。
功能主治止咳;止血。主咳嗽;吐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止血,炒焦用。
各家論述《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咳,炒焦治吐血。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