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甘草節(jié)

    《中藥大辭典》:甘草節(jié)拼音注音Gān Cǎo Jié別名

    粉草節(jié)(《外科精要》)。

    出處

    《本草原始》

    來源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莖內(nèi)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zhì)的部分

    功能主治

    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①《醫(yī)學(xué)入門》:"生用,消腫導(dǎo)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癰疽焮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或研末。

    復(fù)方

    治小癰癤發(fā)熱時(shí):即用粉草節(jié),曬干為末,熱酒服-、二錢,連進(jìn)數(shù)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甘草節(jié)拼音注音Gān Cǎo Jié別名

    粉草節(jié)。

    英文名dark brown Part in Licorice root出處

    出自《本草原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或根莖內(nèi)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zhì)的部分。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2.Glycyrrhiza glabra L.3.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zhì)草原、河岸沙質(zhì)土等地。

    2.本種原產(chǎn)于歐洲地中海區(qū)域,北非、中亞細(xì)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我國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于干旱的鹽堿性荒地。

    3.生于沙質(zhì)。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分布于甘肅、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zhì),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shù)現(xiàn)狀復(fù)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qū)捖研?,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偁罨ㄐ蛞干芗?;花萼鐘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lán)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辯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huán)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5-14(-20)cm;小葉9-17,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寬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托葉披針形?;ǖ仙苌?,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鐘狀,有5個(gè)相等的披針形萼齒,萼齒內(nèi)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長橢圓形,長約11mm,翼瓣長約9mm,爪不明顯,龍骨瓣長約8mm。莢果扁,狹長卵形,稍彎曲,長20-30mm,寬4-7mm,無毛,有時(shí)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種子3-4顆?;ㄆ?-8月,果期7-9月。

    3.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時(shí)基部粗壯而為木質(zhì)。莖直立,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無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幾無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3-16cm;小葉3-7枚,卵形、狹長卵形、長圓形至橢圓形,長1.5-5cm,寬0.6-2.8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都圓形,邊緣徽反卷,常顯明為波卷狀,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diǎn),下面亮綠色,具淡黃綠色腺點(diǎn),幼時(shí)如涂膠狀,有光澤,兩面無毛或幾無毛;小葉柄長1-4mm。總狀花序;花小,紫紅色,排列疏松。莢果長圓形,短小,長0.8-2cm,膨脹,無或略有凹窩,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種子小,1-7顆?;ㄆ?-8月,果期7-9月。

    歸經(jīng)

    心;肝經(jīng)

    性味

    甘;性;生涼;炙溫

    功能主治

    解毒;利咽;和中。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醫(yī)學(xué)入門》:生用,消腫導(dǎo)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2.《本草原始》:消癰疽掀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āo Ké Línɡ Xiè別名石蟹來源藥材基源:為菱蟹科動(dòng)物粗糙菱蟹的肉、殼。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Daldorfia horrida(Linnaeus)[Parthenope horrida(Linnaeus)]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
  • 《全國中草藥匯編》:糙蘇拼音注音Cāo Sū別名大葉糙蘇、山蘇子[內(nèi)蒙古]、續(xù)斷[寧夏]、山芝麻來源唇形科糙蘇屬植物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以地上全草或根入藥。夏秋采割地上全草;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和雜質(zhì),曬干。......
  • 別名蔓龍膽、虎牙草來源龍膽科纏竹黃Tripterospermum cordifolium (Marq.) H. Smith,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肝肺火。主治咳嗽,急驚風(fēng),肝熱目赤,口苦,黃疸,筋骨熱痛等癥。用法用......
  • 《中藥大辭典》:翅衛(wèi)矛拼音注音Chì Wèi Máo別名約哦(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cè)》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栓翅衛(wèi)矛的枝皮。7~8月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緣及河岸灌叢中。分布河南、陜西、甘肅、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約4米。枝近四棱......
  •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翅子樹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葉,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1780m的山坡上。資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