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抱龍(傣名)。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為大戟科植物光葉巴豆的根、葉。全年可采。
生于密林、疏林、山谷、溪邊或山坡的灌木叢中。分布云南及海南等地。
喬木,高8~12米,幼嫩部分全被星狀鱗片。葉互生或小枝頂端的近輪生,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5厘米,寬3~9厘米,邊緣有疏離、具腺體的細(xì)齒,側(cè)脈每邊10~13條,葉片基部的腺體通常著生在中脈的兩側(cè);葉柄長1~5厘米;托葉鉆狀,早落。總狀花序簇生于枝頂,長15~30厘米,被淡黃色或褐色星狀鱗片,雌花散生在花序軸的下部,雄花密集于上部;苞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星狀鱗片;雄花花萼裂片卵形,外有星狀鱗片,花瓣長圓形;雄蕊12~15;雌花花瓣絲狀,與萼齒互生;子房球形,花柱2裂,花柱分枝6。蒴果倒卵形,被星狀鱗片。花期9月至翌年2月。
味辛,性溫。
通經(jīng)活血,散瘀消腫,退熱止痛。治跌打損傷,骨折,瘧疾,胃痛。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龍眼葉、養(yǎng)奶漿葉、大樹葉。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光葉巴豆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laevigatus Vahl[C.oblongifolia Rox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密林、疏林、山谷、溪邊或山坡灌2叢中。
資源分布:分豈有此理于廣東、海南、云南等地。
光葉巴豆 喬木,高8-12m。幼嫩部分全被星狀鱗片。葉互生或小枝頂端的近輪生;葉柄長1-5cm;托葉鉆狀,長約2mm,早落;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5cm,寬3-9cm,兩端漸狹而鈍,中部最寬,基部的腺體通常著生在中脈的兩側(cè),無柄,邊緣有疏離、具腺體的細(xì)齒,葉綠色,微帶紫紅,有香氣,無毛,無鱗片;側(cè)脈10-13對,網(wǎng)狀脈明顯??偁罨ㄐ虼厣诩柬?,長15-30cm,被淡黃色或褐色星狀鱗片,雌花散生在花序軸的下部,雄花密集上部,雌花梗比雄花梗較長而粗壯;苞片三角形,長約2mm,外面密被星狀鱗片;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2mm,外面有星狀鱗片;花瓣長圓形,約與花萼等長,邊緣和基部被綿狀毛;雄蕊12-15,花藥長約0.7mm,藥隔干時黑色;雌花花萼與雄花的相似;花瓣絲狀,與萼齒互生;子房球形,花托2裂,花柱分枝6。蒴果倒卵形,長約9mm,直徑約7mm,被星狀鱗片,種子長約7mm?;ㄆ?月至翌年2月。
肝;胃經(jīng)
味辛;性溫
通經(jīng)活血;截瘧。主外傷腫痛;骨折;瘧疾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抱龍(傣名)。
出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光葉巴豆的根、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密林、疏林、山谷、溪邊或山坡的灌木叢中。分布云南及海南等地。
原形態(tài)喬木,高8~12米,幼嫩部分全被星狀鱗片。葉互生或小枝頂端的近輪生,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5厘米,寬3~9厘米,邊緣有疏離、具腺體的細(xì)齒,側(cè)脈每邊10~13條,葉片基部的腺體通常著生在中脈的兩側(cè);葉柄長1~5厘米;托葉鉆狀,早落。總狀花序簇生于枝頂,長15~30厘米,被淡黃色或褐色星狀鱗片,雌花散生在花序軸的下部,雄花密集于上部;苞片三角形,外面密被星狀鱗片;雄花花萼裂片卵形,外有星狀鱗片,花瓣長圓形;雄蕊12~15;雌花花瓣絲狀,與萼齒互生;子房球形,花柱2裂,花柱分枝6。蒴果倒卵形,被星狀鱗片。花期9月至翌年2月。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血,散瘀消腫,退熱止痛。治跌打損傷,骨折,瘧疾,胃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光葉巴豆拼音注音Guānɡ Yè Bā Dòu別名龍眼葉、養(yǎng)奶漿葉、大樹葉。
英文名root and leaf of Laevigate Croton出處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光葉巴豆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oton laevigatus Vahl[C.oblongifolia Rox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密林、疏林、山谷、溪邊或山坡灌2叢中。
資源分布:分豈有此理于廣東、海南、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光葉巴豆 喬木,高8-12m。幼嫩部分全被星狀鱗片。葉互生或小枝頂端的近輪生;葉柄長1-5cm;托葉鉆狀,長約2mm,早落;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7-25cm,寬3-9cm,兩端漸狹而鈍,中部最寬,基部的腺體通常著生在中脈的兩側(cè),無柄,邊緣有疏離、具腺體的細(xì)齒,葉綠色,微帶紫紅,有香氣,無毛,無鱗片;側(cè)脈10-13對,網(wǎng)狀脈明顯??偁罨ㄐ虼厣诩柬?,長15-30cm,被淡黃色或褐色星狀鱗片,雌花散生在花序軸的下部,雄花密集上部,雌花梗比雄花梗較長而粗壯;苞片三角形,長約2mm,外面密被星狀鱗片;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2mm,外面有星狀鱗片;花瓣長圓形,約與花萼等長,邊緣和基部被綿狀毛;雄蕊12-15,花藥長約0.7mm,藥隔干時黑色;雌花花萼與雄花的相似;花瓣絲狀,與萼齒互生;子房球形,花托2裂,花柱分枝6。蒴果倒卵形,長約9mm,直徑約7mm,被星狀鱗片,種子長約7mm?;ㄆ?月至翌年2月。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通經(jīng)活血;截瘧。主外傷腫痛;骨折;瘧疾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