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發(fā)痧藤

    《中藥大辭典》:發(fā)痧藤拼音注音Fā Shā Ténɡ別名

    夜牽牛、毒根斑鳩菊(《廣西藥植名錄》),過山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菊科植物細脈斑鳩菊藤莖。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溝、溪邊或疏林、灌叢中。分布廣東。

    原形態(tài)

    木質(zhì)藤本,高約10~12米。細枝多,有微毛。莖外皮棕褐色。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3.5~8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通常全緣,上面有微毛;葉柄短,約5毫米,有微毛。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徑約1厘米,聚傘花序式排列;苞片4列,披針形,長1~5毫米,外面的較短;花淡紫紅色;兩性,花冠管狀,5裂。瘦果,冠毛多數(shù)。

    性味

    苦辛,微溫,有毒。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苦,微溫。"

    ②《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辛,溫。"

    注意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舒筋活血。治感冒,瘧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喉痛,牙痛。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舒筋活絡(luò),祛風解表。治風濕痛,腰肌勞損,感冒發(fā)熱,瘧疾。"

    ②《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祛瘀止痛。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喉痛,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復方

    ①治瘧疾:過山龍四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牙痛:過山龍根,切片浸鹽水內(nèi),每次含一片。

    ③治結(jié)合膜炎:過山龍適量,煎水洗。

    ④治跌打損傷:過山龍根適量,搗爛外敷。(②方以下出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皮炎:過山龍?zhí)偾o適量,煎水外洗。(《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發(fā)痧藤拼音注音Fā Shā Ténɡ別名

    過山龍、驚風紅、夜牽牛、虎三頭、大木菊、軟骨山川、藤牛七、蔓斑鳩菊

    英文名Stem of Anderson Ironweed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毒根斑鳩菊的藤莖和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 [V. andersonii auct. Non Clarke]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溝、溪邊或路旁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毒根斑鳩菊 攀援藤本,長達10-12m。根粗壯。枝圓柱形,密圓狀形,密被黃色柔毛;莖基部木質(zhì),具縱細溝紋。葉互生;葉柄5-15mm,密被銹色或灰褐色短絨毛和腺;葉片卵形、橢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21cm,寬3-8cm,先端漸尖,有銳尖頭,基部楔形、近圓形或稍心形全緣,上面無行或沿中脈有疏柔毛,下面被密絨毛,側(cè)脈74-7對,網(wǎng)脈明顯。頭狀花序較大,2-7個排成腋生或頂生圓錐狀,直徑8-15mm;總苞片5層,綠色,卵形或長圓形,先端鈍至漸尖,外面或長圓形,先端鈍至漸尖,外面有黃褐色絨毛,外層短,內(nèi)層長圓形,長6-7mm,寬1-1.5mm;花托平,徑約3mm,被銹色短柔毛,具窩孔;花淡紅或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8-10mm,具腺。瘦果圓柱形,長4-5mm,有10條縱肋,有微毛;冠毛紅褐色,長8-10mm?;ㄆ?0月至翌年4月。

    性味

    味苦;辛;性微溫;有毒

    注意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舒筋活絡(luò)。主感冒;瘧疾;喉痛;牙痛;風火赤眼;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煎水洗或含瀨。

    各家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舒筋活絡(luò),祛風解表。治風濕痛,腰肌勞損,感冒發(fā)熱,瘧疾。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濕,祛瘀止痛。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喉痛,痛經(jīn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ànɡ別名圓蚌來源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蚌科圓蚌Anodonta pacifica (Heude),以肉、貝殼入藥。生境分布四川。性味甘、咸,涼。功能主治肉:除濕,明目。主治崩漏,帶下,痔瘡腫痛。用量4~6兩。殼:化痰消積。治反胃嘔吐,......
  • 《中藥大辭典》:蚌蘭葉拼音注音Bànɡ Lán Yè別名紅蚌蘭葉(廣東中藥》Ⅱ)出處《廣東中藥》Ⅱ來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葉。春、秋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觀賞。分布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原形態(tài)紫萬年青,又名:紫蒀、紫蘭、......
  • 拼音注音Bànɡ Lán Huā別名蚌花、紫萬年青花、荷包蘭、蚌蘭衣、菱角花、紅蚌蘭花、州部隊英文名Oyster Rhoeo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來源藥材基源:為鴨跖草科植物紫萬年青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eo discolor(L......
  • 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別名咳嗽草、大鐵樹把、半灌木千斤拔來源豆科蚌殼草Moghania fruticulosa (Wall. ex Call.) Wang et Tang,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微苦、甘,涼。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蚌殼草根拼音注音Bànɡ Ké Cǎo Gēn別名咳嗽草、大鐵掃把出處《紅河中草藥》來源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秋、冬采。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區(qū)半山坡灌木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半灌木,幼枝被毛。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