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峨眉黃芩

    拼音注音é Méi Huánɡ Qín別名

    白藿香

    英文名Omei Skullcap出處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峨眉黃芩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utellaria omeiensis C. Y. Wu.

    采收和儲(chǔ)藏:6-8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亞熱帶闊葉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節(jié)上具匍匐枝。莖直立,高50-100cm,鈍四棱形,深四槽,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貼伏疏柔毛,莖中部葉柄長達(dá)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貼伏柔毛;葉片堅(jiān)紙質(zhì),卵圓形或長卵形,長2-5cm,寬1-3cm,莖中部者最大,莖的兩端者漸小,先端短漸尖至長漸尖,基部近圓形或平截而下延,邊緣具圓具,上面散布下面僅沿脈上被白色具節(jié)小疏柔毛?;ㄐ蚩偁?,頂生或腑生,長3.5-9cm,少花,花序軸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長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長4-7mm,均具短柄,全緣,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長約2.5mm,果時(shí)長約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邊緣被具節(jié)疏柔毛,盾片極發(fā)達(dá),高2.2mm,果時(shí)豎起呈倒卵形,高達(dá)5mm?;ü邳S色至紫紅色,長約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內(nèi)無毛,冠筒中部直徑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狀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圓形,寬2.8mm,內(nèi)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兩側(cè)裂片卵圓形,寬約2mm;雄蕊4,前對(duì)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明顯,后對(duì)雄蕊較短,具全藥;花柱絲狀,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極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后對(duì)裂片稍發(fā)達(dá)?;ㄆ?-7月,果期7-8月。

    功能主治

    化濕和中;除穢止嘔。主濕滯痞滿;霍亂嘔吐。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

    各家論述

    《四川中草藥》:民間用于藿亂嘔吐,又有除風(fēng)去臭的功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根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Gēn別名白龍須(《簡易草藥》),白金條(《分類草藥性》),白筋條(《四川中藥志》)。出處《簡易草藥》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根、須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支根或須根,洗凈,......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花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Huā別名牛尾巴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八角楓根“條。6月采。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治頭風(fēng)痛及胸腹脹滿。研末......
  • 《中國藥典》:八角茴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來源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冬二季果實(shí)由綠變黃時(shí)采摘,置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八角蓮拼音注音Bā Jiǎo Lián別名一把傘、六角蓮、獨(dú)葉一枝花、獨(dú)腳蓮[江西]、一碗水[陜西]、八角七、八角兵盤七、鬼臼來源為小檗科八角蓮屬植物八角蓮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
  • 拼音注音Bā Jiǎo Lián Yè別名鬼臼葉英文名leaf of Common Dysosma出處出自《本草綱目》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八角蓮、六角蓮和川八角蓮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Dysosma versipel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