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通經(jīng)草、蛇頭細(xì)辛、疳積藥
敗醬科纈草屬植物巖邊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干。
辛、甘,溫。
活血調(diào)經(jīng),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fēng)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身癢。
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溪蓀(《植物學(xué)大辭典》),下搜山(《貴陽民間藥草》)。
《貴陽民間藥草》
為鳶尾科植物豆豉草的根莖及根。全年可采。
野生于山坡及山溝。分布貴州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約30~60厘米。根莖細(xì)長,匍匐。莖扁圓形,粗壯有節(jié),綠色。葉互生,2列,葉片劍形或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白色膜質(zhì),抱莖,全緣,平行脈?;▎紊谇o頂,或2朵集生;花被6,2輪,外輪3片較大,外反,淡紫色,有黃色斑紋,中央有雞冠狀突起;內(nèi)輪3片較小,白色;雄蕊3,著生于花被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3室,柱頭3分枝,頂端呈雞冠狀細(xì)裂。蒴果長圓形,具三棱,種子多數(shù)。
新鮮花中分離出豆豉草黃酮甙、當(dāng)歸素和日本當(dāng)歸素。
辛,平,無毒。
消積行水。治胃痛,腹痛。
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研末。
①治少腹食積、蓄水疼痛、大便不通:豆豉草五錢,石葛蒲三錢,五谷子根三錢。水煎服:
②治疝氣:豆豉草根三錢,蓑荷根三錢,茴香根三錢。水煎服。
③治小腹痛:豆豉草根干粉末,每次五分,燒酒吞服。
④治胃痛:鮮豆豉草一兩。炒黃,再加紅糖炒焦,水煎服。(性味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通經(jīng)草、巖參、蛇頭細(xì)辛、疳積藥、小蜘蛛香
出自《貴州民間藥草》。
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長序纈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溪流附近,山坡林下及密林邊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長序纈草 大草本,高達(dá)1.5m。根狀莖塊柱狀,上部斜升;莖較粗壯,中空?;~3-7羽狀全裂或淺裂;葉柄長約6cm;中裂片較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cè)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軸粗壯有窄翅;莖生地與基生吉相似,上部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鉆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mm,漏斗狀擴(kuò)張,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長50-70cm。瘦果卵形,長2-3mm,先端常有羽狀冠毛,長達(dá)5mm?;ㄆ?-8月,果期7-10月。
味辛;甘;性平
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利濕;健脾消積。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風(fēng)濕痹痛;小便不利;小兒疳積;跌打傷痛;脈管炎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通經(jīng)草、蛇頭細(xì)辛、疳積藥
來源敗醬科纈草屬植物巖邊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洗凈曬干。
性味辛、甘,溫。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散瘀止痛,健脾消積。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經(jīng),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跌打腫痛,腰痛,風(fēng)濕骨痛,小兒疳積,神經(jīng)衰弱;外用治身癢。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煎水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豆豉草拼音注音Dòu Chǐ Cǎo別名溪蓀(《植物學(xué)大辭典》),下搜山(《貴陽民間藥草》)。
出處《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豆豉草的根莖及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及山溝。分布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30~60厘米。根莖細(xì)長,匍匐。莖扁圓形,粗壯有節(jié),綠色。葉互生,2列,葉片劍形或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白色膜質(zhì),抱莖,全緣,平行脈?;▎紊谇o頂,或2朵集生;花被6,2輪,外輪3片較大,外反,淡紫色,有黃色斑紋,中央有雞冠狀突起;內(nèi)輪3片較小,白色;雄蕊3,著生于花被基部;雌蕊1,子房下位,3室,柱頭3分枝,頂端呈雞冠狀細(xì)裂。蒴果長圓形,具三棱,種子多數(shù)。
化學(xué)成分新鮮花中分離出豆豉草黃酮甙、當(dāng)歸素和日本當(dāng)歸素。
性味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消積行水。治胃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研末。
復(fù)方①治少腹食積、蓄水疼痛、大便不通:豆豉草五錢,石葛蒲三錢,五谷子根三錢。水煎服:
②治疝氣:豆豉草根三錢,蓑荷根三錢,茴香根三錢。水煎服。
③治小腹痛:豆豉草根干粉末,每次五分,燒酒吞服。
④治胃痛:鮮豆豉草一兩。炒黃,再加紅糖炒焦,水煎服。(性味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豆豉草拼音注音Dòu Chǐ Cǎo別名通經(jīng)草、巖參、蛇頭細(xì)辛、疳積藥、小蜘蛛香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Bloodred Iris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敗醬科植物長序纈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溪流附近,山坡林下及密林邊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長序纈草 大草本,高達(dá)1.5m。根狀莖塊柱狀,上部斜升;莖較粗壯,中空?;~3-7羽狀全裂或淺裂;葉柄長約6cm;中裂片較大,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cm;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齒或全緣,兩側(cè)裂片依次稍小,疏離;軸粗壯有窄翅;莖生地與基生吉相似,上部葉漸小,柄漸短;全部葉多少被短毛。極大的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苞片線狀鉆形;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全緣或具鈍齒;花小,白色;花冠長1.5-2.5mm,漏斗狀擴(kuò)張,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長50-70cm。瘦果卵形,長2-3mm,先端常有羽狀冠毛,長達(dá)5mm?;ㄆ?-8月,果期7-10月。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利濕;健脾消積。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閉;風(fēng)濕痹痛;小便不利;小兒疳積;跌打傷痛;脈管炎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