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毒根斑鳩菊

    別名

    過山龍、藤牛七、發(fā)痧藤、夜?fàn)颗!⒓?xì)脈斑鳩菊、驚風(fēng)紅、虎三頭

    來源

    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毒根斑鳩菊Vernonia andersonii C. B. Clarke,以藤莖或根入藥。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解表,舒筋活絡(luò),截瘧。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瘧疾;外用治眼結(jié)膜炎。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煎水洗眼。

    備注

    (1)本品有小毒。中毒癥狀有腹痛,腹瀉,頭暈,眼花,說胡話至精神失常。解救方法包括催吐,洗胃,服鞣酸或濃茶或稀醋、蛋清,飲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適時(shí)使用鎮(zhèn)靜劑等對(duì)癥治療。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
  • 《中藥大辭典》: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出處《嶺南草藥志》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葉“條。化學(xué)成分含酚類、氨基酸、鞣質(zhì)、糖類。性味......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三條筋、三根筋、香葉、糯葉(《貴州草藥》),湄潭臺(tái)烏(《貴州藥植目錄》)。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的根和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山間灌木林中。分布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或灌木......
  • 拼音注音Bái Bèi Xiǎo Bào Chūn來源藥材基源:為報(bào)春花科植物白背小報(bào)春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rimula hypoleuca Hand.-Mazz.[P.forbesii Franch.subsp.hypoleuc......
  • 拼音注音Bái Bèi Yánɡ出處《廣西植物名錄》來源為楊柳科植物銀白楊的葉。春、夏季采收。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分布東北、華北、西北以及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喬木,高10~35米。幼枝密生白色絨毛;冬芽圓錐形,有白色絨毛,或僅邊緣有細(xì)柔毛。單葉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