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杜鵑

    《全國中草藥匯編》:杜鵑拼音注音Dù Juān別名

    杜鵑花、紅杜鵑、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

    來源

    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以根、葉入藥。春末采花,夏季采葉,秋冬采根,曬干備用或鮮用。

    性味

    根:酸、澀,溫。有毒。

    葉、花:甘、酸,平。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根:祛風(fēng)濕,活血去瘀,止血。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跌打損傷,閉經(jīng);外用治外傷出血。

    花、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癢。用于支氣管炎,蕁麻疹;外用治癰腫。

    用法用量

    根2~3錢;花、葉3~5錢;外用適量,根研粉,葉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全國中草藥匯編》:杜鵑拼音注音Dù Juān別名

    大杜鵑、四聲杜鵑、小杜鵑、中杜鵑

    來源

    鵑形目杜鵑科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L.;四聲杜鵑C. micropterus Gould;小杜鵑C. poliocephalus Latham;中杜鵑C. saturatus Blyth,以去內(nèi)臟的全體入藥。

    生境分布

    我國北部、東部及南部地區(qū)。

    炮制

    燒存性。

    功能主治

    消瘰,通便,鎮(zhèn)咳。主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便泌,百日咳。

    用法用量

    0.5~1錢;鮮用1只。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杜鵑拼音注音Dù Juān別名

    鵜鴂(《楚辭》),巂周(《爾雅》),子巂鳥、周燕(《說文》),鶗鴂(《臨海異物志》),杜宇、子規(guī)(《禽經(jīng)》),謝豹(《禽經(jīng)》注),怨鳥(《埤雅》),催歸、陽雀(《綱目》)。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杜鵑科動(dòng)物小杜鵑全體。

    原形態(tài)

    體長約28厘米。嘴暗黑色,基部黃色,形細(xì)長而彎曲。眼瞼黃色。頰部灰色。背部青灰色;翼長,外側(cè)飛羽內(nèi)翎有白色橫紋。尾羽灰黑色,尾羽中央沿羽軸有白色小斑,在外側(cè)者有白色橫紋。腹部白色,雜有細(xì)小黑色斑紋。腳細(xì)小,黃色,對(duì)趾型。

    常棲于密林中,初夏間常晝夜啼叫。好食毛蟲。不自營巢,常產(chǎn)卵于鶯巢中孵化。夏時(shí)幾遍我國東部。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qū)皆為夏候鳥。

    性味

    《綱目》:"肉: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綱目》:"治瘡痿有蟲,薄切、炙熱貼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杜鵑拼音注音Dù Juān別名

    鵜鴂、巂、子巂鳥、杜宇、子規(guī)、怨鳥、子歸、催歸、陽雀

    英文名Little cuckoo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科動(dòng)物小杜鵑的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捕捉,捕殺后,除去羽毛及內(nèi)臟,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棲于濃密的闊葉林中繁殖期也常在有柳叢或葦糖的水邊高樹上。不自營巢。善鳴,五聲一度,鳴叫不息。以昆蟲為主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夏時(shí)遍布我國東部。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qū)為夏候鳥。

    原形態(tài)

    小杜鵑,體長約28cm左右。上體大都青灰色,但頰部灰色;眼瞼黃色。尾羽灰黑色,中央沿羽軸有白色小斑,其外側(cè)有白色橫紋。下體白色,雜有細(xì)小黑色斑紋。嘴暗黑色,嘴基和下嘴黃色;跗跖、趾和爪等亦黃色。

    歸經(jīng)

    心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滋養(yǎng)補(bǔ)虛;解毒殺蟲;活血止痛。主病后體虛;氣血不足;瘡瘺;跌打腫痛;關(guān)節(jié)不利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1-2只;或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薄切貼敷。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治瘡瘺有蟲,薄切、炙熱貼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Gài Cǎo別名大刺蓋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羅平薊的根。秋季采根,曬干。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叢中向陽處。分布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5米。根粗壯,須根白色。莖直立,具明顯縱棱槽,疏生卷曲的細(xì)柔毛。葉互......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石榴拼音注音Cì Shí Liu別名山石榴來源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峨眉薔薇Rosa omeiensis Rolfe,以果入藥。果成熟時(shí)采,去果柄及宿萼,曬干。性味微酸、苦,平。功能主治止血,止痢。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
  • 拼音注音Cì Zhú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隨采隨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
  • 《中藥大辭典》:刺竹筍拼音注音Cì Zhú Sǔn別名芳竹筍(《嶺南采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生境分布通常栽培于向陽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較高處。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箣竹(贊寧《筍譜》),又名:竻竹、答黎竹......
  • 拼音注音Cì Zhú Rú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莖稈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間層。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莖竿,刮去外層皮,然后將中間層刮成絲狀,曬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