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杜松實

    拼音注音Dù Sōnɡ Shí別名

    杜松子(《寧夏中草藥手冊》)

    出處

    《國藥的藥理學》

    來源

    為柏科植物杜松果實。10月果實成熟時打下,陰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向陽山坡、干燥貧瘠的砂礫土地。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及東北等地。

    原形態(tài)

    杜松,又名:崩松、棒兒松、刺柏。

    灌木或喬木,高達10米余。樹皮暗灰褐色,老樹有縱剝裂紋,樹冠圓錐形或圓形等。葉3枚輪生,針形,長10~20厘米,寬約1毫米,先端尖銳,表面有深槽及一白色氣孔帶,質(zhì)堅硬,刺手?;ㄒ干菩郛愔?,雄花卵形,為多對雄蕊組成,長4~4.5毫米,黃色;雌花球形,長3毫米,綠色。球果通常球形,直徑8毫米左右,紫褐色,表面被白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性狀

    干燥成熟的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徑7~8毫米,紫褐色,有光澤,表面稍帶白粉。內(nèi)含種子2~3枚,也有1或4枚者。種子卵圓形,褐色。氣芳香特殊,味甘。

    化學成分

    球果含揮發(fā)油,中有α-蒎烯36.3%、月桂烯12.9%、Δ3-蒈烯0.8%、檸檬烯1.6%,對-聚傘花素0.9%、β-欖香烯2.0%、石竹烯0.4%、葎草烯0.4%、γ-蓽澄茄烯0.2%、松油烯醇0.02%、龍腦和香茅醇0.20%、茴香醚0.05%等。

    葉含穗花杉雙黃酮、竹柏雙黃酮A、少量扁柏雙黃酮。枝、葉含揮發(fā)油,其成分與果實揮發(fā)油相似

    心材含各種萜類化合物,其中主為δ-蓽澄茄烯、α-和β-雪松烯約占70%,其他有二氫白菖考烯、叩巴萜、β-欖香烯、金合歡烯、石竹烯、葎草烯、甜沒藥烯、β-芹子烯、α-姜黃烯、羅漢柏烯、α-和β-白菖考烯、α-、β-、γ-和δ-菖蒲二烯、α-、β-菖蒲烯醇、3β-羥基山達海松酸、彌羅松酚、柳杉酚、柳杉樹脂酚、Δ6-去氫彌羅松酚、6,12-二羥基-松香四烯-5,8,11,13-酮-7、12-甲氧基-松香三烯-8,11,13-二醇-7β,11、12-甲氧基-松香四烯-6,8,11。13-醇-11、7β,12-二甲氧基-松香三烯-8,11,13-醇-11、7β-乙氧基-12-甲氧基-松香三烯-8,11,13-醇-11、黃檜醇,以及草酚酮倍半萜化合物努特卡醇等。

    藥理作用

    杜松種子石油醚提取物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稀釋至1:1600仍能制止細菌發(fā)育,將石油醚浸膏順次用3%碳酸氫鈉、3%碳酸鈉、3%氫氧化鉀處理,發(fā)現(xiàn)由氫氧化鉀液所得到的部分有抗菌作用,稀釋至1:12800亦有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及志賀氏痢疾桿菌則無作用。將此物減壓蒸餾所得之蒸餾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稀釋至1:12800時亦有抗菌作用。經(jīng)化學測定此抗菌物為松香酸的異構(gòu)體。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利尿。

    ①《國藥的藥理學》:"利尿發(fā)汗。用于水腫、尿道生殖器疾患、痛風等。"

    ②王殿翔《生藥學》:"有健胃及興奮作用。用于心臟病或肝臟疾患所致的水腫。"

    ③《寧夏中草藥手冊》:"發(fā)汗,利濕,鎮(zhèn)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3~1錢。外用:搗敷。

    復方

    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杜松子適量,搗爛外敷。(《寧夏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碧桃干拼音注音Bì Táo Gān別名桃梟(《本經(jīng)》),鬼髑髏(《雷公炮炙論》),桃奴、梟景(《別錄》),干桃(《圣惠方》),氣桃(《草木便方》),陰桃子(《分類草藥性》),桃干(《現(xiàn)代實用中藥》),癟桃干(《中藥志》)。出......
  • 《中藥大辭典》:秘魯香膠拼音注音Bì Lǔ Xiānɡ Jiāo別名拔爾撒摩(《綱目拾遺》),百露拔爾撒摩(《植物學大辭典》)。出處《藥用植物學》來源為豆科植物秘魯香膠樹的樹脂。通常在冬季采集。采集時用棒擊傷樹身,使內(nèi)部組織損傷而產(chǎn)生香樹脂......
  • 《中藥大辭典》: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葉。生境分布生長于沼澤處,為水稻田中雜草之一。分布遍及全國溫暖地區(qū)。原形態(tài)稗(《左傳》)。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稈直立或廣展。葉片扁平,線......
  • 拼音注音Bài Mǐ別名稗子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稗的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舂去殼,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地、溝邊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別名竹篙草(《嶺南科學雜志》),黃毛草(《廣州植物志》),墻頭竹、貓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間草藥》),金絲茅《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閩東本草》),貓毛草(《廣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