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皮蟲、大蓑蛾、昂吊蟲、袋蛾、袋子蟲、吊袋蛾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基源:為蓑蛾科(避債蛾科)動物大避債蛾活體幼蟲傷斷處流出的黃色體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nia preyeri (Leech).
采收和儲藏:將有幼蟲的窩剪開,取出幼蟲,用手的指輕取蟲體,剪去1-2只腳,即有淡黃色的液體流出,滴入消毒杯內(nèi)。
生態(tài)環(huán)境:每年發(fā)生1代事2代。雄蟲羽化后飛出,雌蟲羽化出來后仍棲于幼蟲之蓑巢內(nèi)。幼蟲為害茶、棉、梅、李、桑等樹木。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北、廣東等地。
大避債蛾,雄成蟲體,翅皆褐色至黑色,翅脈黑色,前翅有半透明的斑紋4-5個。觸角羽狀。體長15-20mm,展翅33-42mm。雌成蟲體肥大,無翅,淡黃色,頭極小,口器皆退化,腹末2節(jié)有金黃色毛,體長25-30mm。幼蟲初齒時黃褐色,老熟時黑褐色。頭半圓形,口器發(fā)達(dá),胸背部有黑褐色斑及縱帶。體長40mm。
幼蟲含脂類,碘價90.0,乙酰價10.3、皂化價219.0。脂肪酸:C14:0 酸24.6%、C16:1 酸29.O%,C18:2 酸24.8%。甾醇類以膽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為主。絲心蛋白(fibroin)及絲膠蛋白(sericin)由甘氨酸、亮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等組成。
心;肺;肝經(jīng)
咸;苦;寒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斂瘡。主癰腫瘡毒
外用:適量,涂擦局部;或用液體直接滴入瘡口內(nèi)。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清熱解毒,生肌斂瘡,消腫止痛的功能。主治化膿性感染。可直接滴入瘡口內(nèi)。也可用注射器取出液體,再滴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皮蟲、大蓑蛾、昂吊蟲、袋蛾、袋子蟲、吊袋蛾
英文名big bagworm moths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蓑蛾科(避債蛾科)動物大避債蛾活體幼蟲傷斷處流出的黃色體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nia preyeri (Leech).
采收和儲藏:將有幼蟲的窩剪開,取出幼蟲,用手的指輕取蟲體,剪去1-2只腳,即有淡黃色的液體流出,滴入消毒杯內(nèi)。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每年發(fā)生1代事2代。雄蟲羽化后飛出,雌蟲羽化出來后仍棲于幼蟲之蓑巢內(nèi)。幼蟲為害茶、棉、梅、李、桑等樹木。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北、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大避債蛾,雄成蟲體,翅皆褐色至黑色,翅脈黑色,前翅有半透明的斑紋4-5個。觸角羽狀。體長15-20mm,展翅33-42mm。雌成蟲體肥大,無翅,淡黃色,頭極小,口器皆退化,腹末2節(jié)有金黃色毛,體長25-30mm。幼蟲初齒時黃褐色,老熟時黑褐色。頭半圓形,口器發(fā)達(dá),胸背部有黑褐色斑及縱帶。體長40mm。
化學(xué)成分幼蟲含脂類,碘價90.0,乙酰價10.3、皂化價219.0。脂肪酸:C14:0 酸24.6%、C16:1 酸29.O%,C18:2 酸24.8%。甾醇類以膽甾醇、β-谷甾醇(β-sitosterol)為主。絲心蛋白(fibroin)及絲膠蛋白(sericin)由甘氨酸、亮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等組成。
歸經(jīng)心;肺;肝經(jīng)
性味咸;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斂瘡。主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涂擦局部;或用液體直接滴入瘡口內(nèi)。
各家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清熱解毒,生肌斂瘡,消腫止痛的功能。主治化膿性感染。可直接滴入瘡口內(nèi)。也可用注射器取出液體,再滴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