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倒吊蠟燭

    《中藥大辭典》:倒吊蠟燭拼音注音Dǎo Diào Là Zhú別名

    神仙蠟燭(《廣州植物志》),墨柱根、章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園。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約5~12米,有乳汁。葉對生;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8~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兩面均被柔毛。聚傘花序長5~8厘米;萼5裂,里面有腺體;花冠粉紅而帶白或白色,高腳碟形,管田柱形,短,裂片5,矩圓形,長約1.5厘米,鱗片與花冠裂片對生的長約8毫米,3裂,與裂片互生的長約6毫米,2裂;雄蕊著生于花冠管之頂,突出,圍繞花柱;心皮2,花柱線形。蓇葖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1~1.5厘米。種子線形,有豐富的白色種毛?;ㄆ?月。

    化學成分

    根含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藥理作用

    倒吊筆根流浸膏對小鼠無祛痰、鎮(zhèn)咳作用,其煎劑作體外抑菌試驗,對常見呼吸道細菌沒有抑制作用。

    同屬植物Wrightia tinctoria種子的水煎劑給人工發(fā)熱大鼠灌胃有明顯退熱作用,其強度大于醋柳酸。

    性味

    ①《本草求原》:"淡,平。"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涼。"

    功能主治

    ①《生草藥性備要》:"根:煲酒治跌打?;ǎǚN毛):治刀傷。"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散結(jié)化郁。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倒吊筆根2兩,加水煎成40毫升,加糖分2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數(shù)十例,具有祛痰、鎮(zhèn)咳作用。但服藥后有惡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對血壓、心臟、肝功能、小便常規(guī)、白細胞無明顯影響。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倒吊蠟燭拼音注音Dǎo Diào Là Zhú別名

    墨柱果、章表、常子、九濃木、枝桐木、豬松木、神仙蠟燭、刀柄、苦常、細姑木、馬凌、豬菜母、苦楊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倒吊筆的根或莖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rightia pubescens R.B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00m以下的低海拔熱帶雨林中和干燥稀樹林巾。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8-20m。全株具乳汁;樹皮黃灰褐色,淺裂;枝條密生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枝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4-1cm;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3-6cm,先端短漸尖,基部急尖至鈍,葉面微被柔毛,葉背密被柔毛;側(cè)脈每邊8-15條。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裂,裂片寬卵形,比花冠筒短,內(nèi)面基部有腺體;花冠白色、淺黃色或粉色,漏斗狀,裂片5,長圓形;副花冠分裂為10鱗片,呈流蘇狀,比花藥長或等長,其中5枚鱗片生于花冠裂片上,先端通常有3個小齒,其余5個鱗片生于花冠筒先端,先端2深裂;雄蕊5,花藥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花藥箭頭狀,被短柔毛;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絲狀,向上逐漸增大,柱頭卵形。蓇葖2個粘生,線狀披針形,灰褐色,斑點不明顯,長15-30cm,直徑1-2cm。種子線狀紡錘形,黃褐色,先端具淡黃色絹質(zhì)種毛,種毛長2-3.5cm?;ㄆ?-8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很多切成不規(guī)則的片塊狀,切面寬2.5-4cm。外皮灰白色、上黃色或灰褐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白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皮部松浮,易剝落。質(zhì)輕而硬,斷面木部黃白色。氣微,味淡。

    以片大、切面色黃白者為佳。

    枝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灰色,密生點狀皮孔,并可見葉痕、芽痕,質(zhì)脆,折斷面木部占大部分。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

    根含氨基酸、有機酸、糖類。

    藥理作用

    例吊筆根流浸膏對小鼠無祛痰、鎮(zhèn)咳作用,其煎劑作體外抑菌試驗,對常見呼吸道細菌沒有抑制作用。同屬植物Wrightia tinctoria種子的水煎劑給人工發(fā)熱大鼠灌胃有明顯退熱作用,其強度大于醋柳酸。

    性味

    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luò);化痰散結(jié);利濕。主風濕痹痛;腰膝疼痛;跌打損傷;瘰疬;慢性支氣管炎;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飲。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倒吊筆根2兩,加水煎成40ml,加糖分2次飯后服,10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數(shù)十例,具有弦痰、鎮(zhèn)咳作用。但服藥后有惡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對血壓、心臟、肝功能、小便常規(guī)、白細胞無明顯影響。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根:煲酒治跌打?;?種毛):治刀傷。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散結(jié)化郁。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淋巴結(jié)結(jié)核,黃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番婁子、露兜子、地菠蘿、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以露兜子為名。云:“露兜子產(chǎn)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具佳……又名番婁子,形如蘭,葉密長大,抽莖結(jié)子......
  • 《中藥大辭典》: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吳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論》),赤節(jié)(《別錄》),白菝葜(《日華子本草》),粉萆薢(《本草從新》),金剛、硬飯團(《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山田薯、土薯蕷(《泉州本草》),麻甲頭(《廣......
  • 《中國藥典》: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大萹蓄、鳥蓼、扁竹、竹節(jié)草、豬牙草、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葉茂......
  •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種子(見“蓖麻子”)、根及葉入藥。夏秋采根及葉,分別曬干或鮮用。性味葉: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功能主治葉:消腫拔毒,止癢。治瘡瘍腫毒......
  • 《中藥大辭典》:蓖麻葉拼音注音Bì M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葉。性狀干燥葉片大多破碎皺縮,完整者呈掌狀深裂,徑20~40厘米,裂片卵狀披針形至矩圓形,邊有不規(guī)則鋸齒,上面綠褐色或紅褐色,下面淡綠色,主脈掌狀,側(cè)脈羽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