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豺皮

    《中藥大辭典》:豺皮拼音注音Chái Pí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犬科動物。

    生境分布

    棲于山陵、森林中。群居,性兇猛,多在晨昏活動。分布黑龍江、吉林、河北、新疆、西藏、云南、廣西、廣東、江蘇、福建、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豺(《詩經》),又名:豺狗(《埤雅》),紅狼。

    體形似犬,身長1米左右,尾長約30厘米,體重約10余公斤。頭寬,顏面部較鈍,額低,耳直立,較短而圓,吻部較狼短。毛色隨季節(jié)、產地而異,一般通身皆呈赤棕色,或棕褐色,背中部毛尖黑色,故在背中部出現(xiàn)棕褐色,在體后更深些。頭上暗棕色,吻部淺褐色。腹部棕色或黃白色。四肢同于背色。尾略粗,末端全黑色。

    性味

    ①《唐本草》:"性熱。"

    ②《日華子本草》:"有毒。"

    功能主治

    ①《唐本草》:"主冷痹腳氣,熟之以纏病上,瘥止。"

    ②孟詵:"主諸疳痢,腹中諸瘡,煮汁飲之,或燒灰和酒服之;其灰敷匿齒瘡。"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豺皮拼音注音Chái Pí英文名Jackal skin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犬科動物豺的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on lpinus Pallas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山地、丘陵、森林等處。而熱耐寒,群居性,具獵食中型獸類之特性。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河北、新疆、江蘇、福建、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豺,形似狼而短小,頭部較寬而吻較短,體重15-20kg,體長85-130cm。四肢較短,尾長略小于體長之半。耳端圓鈍。乳頭6-7對。尾毛較長。通常全身毛紅棕色,或近灰棕色而雜以黑毛。頭部、頸部、肩部及背部色調較重,并雜有黑色毛尖的針毛,腹面呈淺灰色、棕色或棕白色,口角部位及喉部也近于棕白色。四肢前面深棕褐色,內側白以或淡灰色。尾端幾近黑色,形成黑尾尖。夏季毛短而色深,紅棕色尤顯深重。

    歸經

    肝;腎;脾經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消積;解毒;止痛;定驚。主疳痢;慝齒;腳氣;冷痹;小兒夜啼

    用法用量

    內服:煮汁,或燒存性酒調,適量。外用:適量,燒存性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冷痹腳氣,熟之以纏病上,瘥止。

    2. 孟詵:主語疳痢,腹中諸瘡,煮汁飲之,或燒灰和酒服之;其灰敷齒瘡。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檉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別名檉(《詩經》),河柳(《毛詩傳》),殷檉(《爾稚》鄭玄注),雨師(陸璣《詩疏》),赤楊(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
  •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風,又清熱毒,發(fā)麻疹。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椿葉拼音注音Chūn Yè別名椿木葉(《唐本草》),春尖葉(《重慶草藥》)。出處《綱目》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葉?;瘜W成分葉含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夺t(yī)林纂要》:“甘苦辛,平?!白?.....
  •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別名椿花、椿芽樹花、春尖花。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經驗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