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草威靈

    《中藥大辭典》:草威靈拼音注音Cǎo Wēi Línɡ別名

    小黑藥、葳靈仙(《滇南本草》),黑根(《貴州民間藥物》),草靈仙(《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銅腳葳靈(《云南中草藥選》),黑威靈、鐵腳威靈(《云南思茅中草藥選》),黑升麻、小黑根(《云南經(jīng)濟(jì)植物》)。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菊科植物顯脈旋復(fù)花。秋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路旁草叢中。分布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莖短。莖圓柱形,淡紅色至紫褐色,密生銹色柔毛。單葉互生,葉片廣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5~6厘米,寬約2厘米,邊緣有疏鋸齒,兩面密被銹色柔毛。頭狀花序單生于分枝頂端;花黃色??偘瑪?shù)列。瘦果有4~5棱,具刺狀冠毛。花期夏季。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辛苦,性溫。"

    ②《貴州民間藥物》:"味辛甘,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寒,消積滯,通經(jīng)絡(luò)。治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噎膈,胃痛,體虛多汗,感冒咳嗽,風(fēng)濕腳氣。

    ①《滇南本草》:"治胸膈中冷寒氣痛,開胃氣,能治噎膈,寒濕傷筋骨,止?jié)衲_氣。燒酒煎服,祛脾風(fēng)。"

    ②《貴州民間藥物》:"補(bǔ)氣血,止汗。"

    ③《云南中草藥選》:"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消積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胃痛,消化不良,骨鯁喉。"

    ④《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利水除濕,止咳祛痰。治感冒,咳嗽,高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兩;酒煎或燉肉。

    復(fù)方

    ①治冷寒攻心,面寒背寒,肚腹冷疼,痞(塊)堅(jiān)硬(滿腹膨脹):葳靈仙三錢,香白芷三錢,赤地榆四錢,杏葉防風(fēng)五錢,吳萸二錢,茶匙草五錢,過山龍一錢(酒炒)。用好酒二斤煎,熱服二杯,止痛。(《滇南本草》)

    ②治傷食,結(jié)滯胃中不消,日久面黃肌瘦,胸膈膨脹,肚大青筋,或時作泄,乍寒乍熱,肢體酸困:葳靈仙三錢,砂糖三錢。點(diǎn)水酒服之。(《滇南本草》)

    ③治頭暈盜汗:黑根二兩。燉肉或煎蛋吃。(《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背寒痛不可忍:葳靈仙三錢,夏枯草五分。煎湯沖燒酒服。(《滇南本草》)

    ⑤治冷汗不止:黑根三兩。蒸雞蛋或瘦肉吃。(《貴州民間藥物》)

    ⑥治腳濕氣,腳邊腫痛,經(jīng)絡(luò)痛,步履難行:葳靈仙三錢。點(diǎn)水酒服。(《滇南本草》)

    備注

    本品在云南作威靈仙的代用品。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草威靈拼音注音Cǎo Wēi Línɡ別名

    威靈仙、小黑藥、鐵腳威靈、銅腳威靈、黑威靈、黑根、草靈仙、黑升麻、小黑根、威靈菊、黑根藥、烏草根

    英文名Root of Veined Inula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顯脈旋覆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ula nervosa Wal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地區(qū)雜木林下、草坡和濕潤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

    顯脈旋覆花 多年生草本,高20-7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shù)根;根肉質(zhì),暗褐色,粗1.5-3mm。莖直立,單生或少數(shù)簇生;全部被開展的、上部被極密的具疣狀基部的黃褐以一籌莫展硬毛;上部或從中部起有細(xì)長分枝。葉互生;葉片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葉較小;下部和中部葉長5-10cm,寬2-3.5cm,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有淺或明顯的鋸齒,上部急狹,先端稍尖,兩面有基部疣狀的糙毛,但葉脈在下面具開展的長密毛,側(cè)脈4對,幾與下部葉緣平行;上部葉小,無柄。頭狀花序在枝端單生或少數(shù)排列成傘房狀,徑1.5-2.5cm,花序梗細(xì)長;總苞半球形,長6-8mm;總苞片4-5層,外層稍短,橢圓狀披針形、被長糙毛,內(nèi)層線狀披針形,先端紫紅色,具柔毛和緣毛;舌狀花較總苞片2倍,舌片白色,長8-9mm,線狀橢圓形;管狀花花冠毛5-6.5mm,黃色,有尖卵圓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后稍帶黃色,均與管狀花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有細(xì)溝,長2-2.5mm,被絹毛?;ㄆ?-10月,果期9-12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根狀莖短,不規(guī)則形,上有多數(shù)莖的痕跡,并著生許多棕色毛茸或者沒有毛茸;下有10數(shù)條須根,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長約10-20cm,直徑1-3mm,常扭曲,具皺紋。易折斷,斷面有淡黃色的心(木質(zhì)部),常從形成層處與皮部分離。味香略苦。

    性味

    味辛;苦;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消積止痛。主風(fēng)濕疼痛;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噎膈;風(fēng)濕腳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治胸膈中冷寒氣痛,開胃氣,能治噎膈,寒濕傷筋骨,止?jié)衲_氣。燒酒煎服,祛脾風(fēng)。

    2.《貴州民間藥物》:補(bǔ)氣血,止汗。

    3.《云南中草藥選》: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消積止痛。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腰腿痛,胃痛,消化不良,骨鯁喉。

    4.《云南思茅中草藥選》:利水除濕,止咳祛痰。治感冒,咳嗽,高熱。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來源藥材基源:為蘇鐵科植物華南蘇鐵的根或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as rumphii Miq.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華南各地廣為栽培,長江流域有盆栽。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越南、緬甸......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別名苦顛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藥》)。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實(shí)。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具分枝,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葉。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止痙。治小兒驚厥。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摘錄《中藥大辭典》......
  • 別名龍須草、繡球草來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 rubra (Lour.) Makino,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華東、西南、華南。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治淋濁。用法用量5錢,配伍其它藥,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采收和儲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