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草原老鸛草

    拼音注音Cǎo Yuán Lǎo Guàn Cǎo別名

    紅根草(甘肅省衛(wèi)生防疫站《紅根草治療急性菌痢的療效觀察》)。

    出處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

    為牻牛兒苗科植物草原老鸛草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草原、林緣。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生有一簇肥厚肉質(zhì)粗糧,長6~10厘米。莖直立,略有白柔毛,向上分枝,枝上有開展的密腺毛。葉討生,腎狀圓形,直徑2.5~6厘米,7深裂,裂片倒卵狀楔形,上部深羽裂或羽狀缺裂,上面略有短伏毛,下面葉脈上有疏柔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有長柄,3~4倍于葉片,聚傘花序頂生,柄長2~5(~10)厘米,生2花;花柄長1~3厘米,有白色開展的密腺毛;萼片有同樣的腺毛;花瓣藍(lán)紫色,長過萼片1.5倍。蒴果長約8厘米。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鞣質(zhì),其中能被乳清蛋白沉淀的鞣質(zhì)為11.9%,多酚21%。上述成分中有沒食子酸、左旋表兒茶精、右旋兒茶精、訶黎勒酸、6-沒食子酰葡萄糖、并沒食子酸和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等。根含鞣質(zhì)19~34%,葉含12~20%。

    藥理作用

    新鮮葉的水提取物對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粘質(zhì)沙雷氏菌等有中等度的抗菌作用,而對真菌無效。

    功能主治

    治菌痢。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急性菌痢用紅根草1兩,甘草3錢,加水200毫升,煎至80~100毫升,每日3次分服。兒童半量。亦可加工成糖衣片服用。7天為一療程。臨床以煎劑治療187例,痊愈(癥狀消失,每日大便在2次以下、外觀正常,大便鏡檢每個高倍視野白細(xì)胞不超過3個或大便培養(yǎng)連續(xù)3次陰性)92例(67.2%),好轉(zhuǎn)33例(24%),無效12例(8.8%)。用片劑觀察30例,痊愈27例,無效3例。本組病例發(fā)熱平均于2.8天消失,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壓痛分別于2.8天、2.4天、3天消失,大便性狀、次數(shù)、鏡檢紅白細(xì)胞分別于4天、2.5天、3.6天恢復(fù)正常,細(xì)菌培養(yǎng)24例陽性患者,一療程后復(fù)查,20例轉(zhuǎn)陰。治后對12例進行1~3個月的隨訪觀察,未見復(fù)發(fā);細(xì)菌學(xué)復(fù)查,10例陰性,2例帶菌。副作用:僅1例服藥后有惡心、上腹部不適,于1天內(nèi)消失。

    此外,曾用紅根草煎劑及片劑,治療痢疾帶菌者34例,于1~3療程后大便培養(yǎng)均轉(zhuǎn)陰;此后又對其中29例進行細(xì)菌學(xué)復(fù)查,結(jié)果有4例陽性,經(jīng)分別用痢特靈(1例)和紅根草治療1~2療程后轉(zhuǎn)陰。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ēn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茶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的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
  • 《中藥大辭典》: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8~9月采將成熟果實,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3米......
  • 《中藥大辭典》:刺果衛(wèi)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巖風(fēng)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長刺衛(wèi)矛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分布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達6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具四棱。葉......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馬狼稈、馬狼柴、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實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果序......
  •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別名忙果釘(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果蘇木的葉。夏季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叢、海邊村莊荒地上。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全株有下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