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蒼耳

    《中藥大辭典》:蒼耳拼音注音Cānɡ ěr別名

    卷耳(《詩經(jīng)》),葹(《楚辭》),苓耳(《毛詩傳》),地葵(《本經(jīng)》),枱耳(《楚辭》王逸注),白胡荽(鄭玄),常枱(《廣雅》),爵耳、耳珰草(陸璣《詩疏》),常思(《別錄》),常思菜、羊負(fù)來(陶弘景),只刺(《千金·食治,),進(jìn)賢菜(《記事珠》),道人頭(《本草圖經(jīng)》),喝起草(《斗門方》),佛耳(《履巉巖本草》),縑絲草(《證治要訣》),野縑絲(《搞元方》),野茄、豬耳(《綱目》),癡頭婆(《生草藥性備要》),虱麻頭(《廣州植物志》),粘粘葵(《福建民間草藥》),白癡頭婆(《廣西中

    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菊科植物蒼耳莖葉。夏季割取全草,去泥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全國各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粗糙或被毛。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寬三角形,長4~10厘米,寬3~10廈米,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缺刻及不規(guī)則粗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粗糙或被短白毛,基部有顯著的脈3條。頭狀花序近于無柄,聚生,單性同株;雄花序球形,總苞片小,1列;花托圓柱形,有鱗片;小花管狀,頂端5齒裂,雄蕊5枚,花藥近于分離,有內(nèi)折的附片;雌花序卵形,總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內(nèi)列苞片大,結(jié)成一個卵形、2室的硬體,外面有倒刺毛,頂有2圓錐狀的尖端,小花2朵,無花冠,子房在總苞內(nèi),每室有一個,花柱線形,突出在總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藏在有刺的總苞內(nèi),無冠毛?;ㄆ?~6月。果期6~8月。

    毒性

    此植物據(jù)云能止血,人接觸蒼耳,可致皮炎;家畜(特別是豬)吃未生真葉之幼苗,可致中毒。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蒼耳甙、黃質(zhì)寧、蒼耳明(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查耳酮衍生物、水溶性甙、葡萄糖、果糖、氨基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硝酸鉀、硫酸鈣等。

    藥理作用

    葉浸劑能增加離體兔腸的運(yùn)動;抑制蛙心的興奮傳導(dǎo),導(dǎo)致心臟阻滯;在離體兔耳上,可使血管擴(kuò)張;在蛙后肢灌流中,引起血管的先擴(kuò)張后收縮。葉的酊劑對貓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20~40毫米汞柱),并抑制脊髓反射的興奮性。蒼耳各部分都含相當(dāng)量的碘。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別錄》:"苦辛,微寒,有小毒。"

    ②《藥性論》:"味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微寒澀,有小毒。"

    注意

    ①《千金·食治》:"不可共豬肉食。"

    ②《唐本草》:"忌米泔。"

    ③《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散熱,解毒殺蟲。治頭風(fēng),頭暈,濕痹拘攣,目赤、目翳,風(fēng)癩,疔腫,熱毒瘡瘍,皮膚瘙癢。

    ①《別錄》:"治膝痛,溪毒。"

    ②《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③《唐本草》:"主大風(fēng),癲癇,頭風(fēng),濕痹,毒在骨髓,除諸毒螫,殺疳濕匿,主腰膝中風(fēng)毒。亦主猘狗毒。"

    ④《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⑤《履巉巖本草》:"去風(fēng)活血。"

    ⑥《綱目》:"善通頂門連腦。"

    ⑦《天寶本草》:"去風(fēng)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膚瘙癢,風(fēng)濕癥。"

    ⑧《廣東中藥》II:"治紅云血癬,痰火核,感冒,鼻淵。"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搗汁、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婦人血風(fēng)攻腦,頭旋悶絕,忽死倒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陰干為末,如常酒服一大錢。(《斗門方》)

    ②治中風(fēng)傷寒頭痛,又療疔腫困重:生搗蒼耳根葉,和小兒尿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療本草》)

    ③治中風(fēng),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蒼耳嫩苗葉一斤,酥一兩。先煮蒼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盞半,煎豉取汁一盞半,入蒼耳及五味,調(diào)和作羹,入酥食之。(《圣惠方》蒼耳葉羹)

    ④治赤白下?。荷n耳草不拘多少,洗凈,以水煮爛,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湯下。(《醫(yī)方摘元》)

    ⑤治目上星翳:鮮蒼耳草,搗爛涂膏藥上貼太陽穴。(《浙江民間草藥》)

    ⑥治大風(fēng)及諸風(fēng)疾:蒼耳不以多少,碾為細(xì)末,用大風(fēng)(子)油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荊芥茶送下,不拘時候服。(《履巉巖本草》)

    ⑦治癩:嫩蒼耳、荷葉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袖珍方》)

    ⑧治疔腫,出根:蒼耳燒作灰,和臘月豬脂封之。(《本草拾遺》)

    ⑨治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蒼耳草絞取汁以漬之。(《千金方))

    ⑩治中耳炎:鮮蒼耳全草五錢(干的三錢)。沖開水半碗服。(《福建民間草藥》)

    ⑾治疥瘡痔漏:蒼耳全草煎湯熏洗。(《閩東本草》)

    ⑿治風(fēng)疹和遍身濕癢:蒼耳全草煎湯外洗。(《閩東本草》)

    ⒀治赤白汗斑:蒼耳嫩葉尖和膏鹽擂爛。五、六月間擦之,五、七次。(《摘元方》)

    ⒁治花蜘蛛毒咬人:野縑絲,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元方》)

    ⒂治蟲咬性皮炎:鮮蒼耳莖葉、白礬、明雄各適量。共搗成膏,外敷螫咬處,固定。(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麻風(fēng)

    對改善癥狀有較好作用,用藥后能使患者結(jié)節(jié)消失,恢復(fù)正常皮膚,或紅斑顏色變淡、范圍縮小,面部、耳垂浸潤性損害減輕,脹大的尺神經(jīng)變細(xì)變軟,手足活動靈活,部分恢復(fù)知覺。麻風(fēng)桿菌也有減少趨勢。病理浸潤亦稍有進(jìn)步。但上述療效多發(fā)生在用藥后3~4月之間,以后進(jìn)步便不明顯,且有部分病人發(fā)生新生損害,少數(shù)病人繼續(xù)用藥至12~15個月又有不同程度的進(jìn)步,但不及初期效果明顯。因此認(rèn)為蒼耳草宜與砜類藥或氨硫脲同時服用或交替服用,以期收到較滿意的效果。劑量及用法: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劑量標(biāo)準(zhǔn)。一般采用新鮮蒼耳草制成浸膏丸或片內(nèi)服。浸膏丸每粒相當(dāng)于生藥1~2兩或4兩。開始用4兩,每日1次,3日后根據(jù)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輕重逐漸增加用量,最多每日16兩,2次分服;有的每日用8~24兩,連服3個月,休息兩周;也有主張每日用12兩,3次分服,若出現(xiàn)副作用可酌量減少,如無不良反應(yīng)而見效遲緩者,可酌情漸增劑量。副作用有食欲減退、便秘,及發(fā)熱、神經(jīng)癥狀等,但均較輕微。有人指出:在服用大劑量時,應(yīng)注意安全,以免發(fā)生中毒事故。

    ②治療慢性鼻炎

    據(jù)50余例臨床觀察,有效率在50%以上。具有抗過敏作用。對急性副鼻竇炎也有效果。用法:蒼耳全草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當(dāng)于生藥2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③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蒼耳草2兩(干的1兩),煎服,每日1劑。輕者3~5天,重者7~10天即可見效。

    ④治療早期血吸蟲病

    用蒼耳全草2兩,檳榔1.5兩,煎成6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連服10天。治療32例,患者食欲增加,體力增強(qiáng),一般體征均見好轉(zhuǎn);3個月后28例曾復(fù)查大便,血吸蟲卵陰轉(zhuǎn)率為78.6%。常見的藥物反應(yīng)有腹痛、腹瀉、頭暈和惡心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蒼耳拼音注音Shēnɡ ěr別名

    卷耳、葹、苓耳、胡葈、地葵、枲耳、白胡荽、常枲、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負(fù)來、只刺、進(jìn)賢菜、道人頭、喝起草、佛耳、縑絲草、野縑絲、野茄、豬耳、癡頭婆、虱麻頭、粘粘葵、白癡頭婆、刺兒顆、假矮瓜、白豬母絡(luò)、疔瘡草、野紫菜、野落蘇、狗耳朵草、蒼子棵、青棘子、菜耳

    英文名Herb of Siberian Cocklebur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本草綱目》:蒼耳藥久服去風(fēng)熱有效。最忌豬肉及風(fēng)邪,犯之則遍身發(fā)出赤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蒼耳或蒙古蒼耳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X. strumarium L.]2.Xanthum mongolicum kitag.

    采收和儲藏:夏季割取全草,去泥,切段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溝旁、田邊、草地、村旁等處。

    2.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質(zhì)荒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及河北。

    原形態(tài)

    1.蒼耳 一年生草本,高20-90cm。根紡錘狀,分枝或不分枝。莖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下部圓柱形, 上部有縱溝,被灰白以糙伏毛。葉互生;有長柄,長3-11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心表,長4-9cm,寬5-10cm,的全緣,或有3-5不明顯淺裂,先尖或鈍,基出三脈,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被粗糙或短白伏毛。頭狀花序近于無柄,聚生,單性同株;雄花序球形,,總苞片,總苞片小,1列,密生柔生,花托柱狀,托片倒披針表,小花管狀,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長圓狀線形;雌花序卵形,總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內(nèi)列苞片大,結(jié)成囊狀卵形,2室的硬體,外面有倒刺毛,頂有2圓錐狀的尖端,小花2朵,無花冠,子房在總苞內(nèi),每室有1花,花柱線形,突出在總苞外。成熟具瘦果的總苞變墅堅(jiān)硬,卵形或橢圓形,邊同喙部長12-15mm,寬4-7mm,綠色,淡黃色或紅褐色,喙長1.5-2.5mm;瘦果2,倒卵形,瘦果內(nèi)含1顆種子?;ɑㄆ?-8月,果期9-10月。

    2.蒙古蒼耳 本種與蒼耳的區(qū)別是:成離的具瘦果的總苞橢圓形,連喙長18-20mm,寬8-10mm,外面具較疏的總苞刺,總苞刺堅(jiān)硬,刺長2-5.5mm(通常5mm),基部增粗。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蒼耳喜溫暖稍濕潤氣候。以選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法。直播:4月按株距45cm×45cm開穴,穴深6-8cmn,每穴播5顆左右,覆土,稍加鎮(zhèn)壓,澆水。育苗移栽法:3-4月育苗,播種后待苗高10cm左右移栽,每次3-4株。

    田間管理 苗高10cm時間苗、補(bǔ)苗,每穴留苗2-3株。每年松土除草2-3次,結(jié)合追施人糞尿或尿素。

    化學(xué)成分

    全草含蒼耳甙(Strumaroside),即B-谷甾醇葡萄糖甙)、黃質(zhì)寧(Xanthinin)、蒼耳明(Xanthumin,是黃質(zhì)寧的立體異構(gòu)體)、8-(?-異戊烯基)-5,7,3,4-四羥基黃酮[8-(?-Isopen-tenyl)-5,7,3,4-Tetrahydroxy-flavone〕,以及咖啡酸和1,4-二咖啡??鼘幩?1,4-Dicaffeoylquinic acid)。此外,尚含查耳酮衍生物、水溶性甙、葡萄糖、果糖、氨基酸、酒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硝酸鉀、硫酸鈣等。

    藥理作用

    葉浸劑能增加離體兔腸的運(yùn)動;抑制蛙心的興奮傳導(dǎo),導(dǎo)致心臟阻滯;在離體兔耳上、可使血管擴(kuò)張;在蛙后肢灌流中,引起血管的先擴(kuò)張后收縮。葉的酊劑對貓靜脈注射,可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20-40mm汞柱),并抑制脊髓反射的興奮性。蒼耳各部分都含相當(dāng)量的碘。

    歸經(jīng)

    歸肺;脾;肝經(jīng)

    性味

    味苦;辛;性微寒;小毒

    注意

    1.《千金·食治》:不可共豬肉食。

    2.《唐本草》:忌米泔。

    3.《本草從新》: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散熱;除濕;解毒。主感冒;頭風(fēng);頭暈;鼻淵、目赤、目翳、風(fēng)溫痹痛、拘攣麻木、風(fēng)癩、疔瘡、疥癬、皮膚瘙癢、痔瘡、痢疾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大劑量30-60g;或搗汁;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敷。

    各家論述

    1.《名醫(yī)別錄》:治膝痛,溪毒。

    2.《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3.《唐本草》:主大風(fēng),癲癎,頭風(fēng),濕痹,毒在骨髓,除諸毒螫,殺疳濕NI,主腰膝中風(fēng)毒。亦主猘狗毒。

    4.《本草拾遺》:葉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黃好睡。

    5.《履巉巖本草》:去風(fēng)活血。

    6.《本草綱目》:善通頂門連腦。

    7.《天寶本草》:去風(fēng)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膚瘙癢,風(fēng)濕癥。

    8.《廣東中藥》:治血癬,痰火核,感冒,鼻淵。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駁骨丹拼音注音Bó Gǔ Dān別名小駁骨、細(xì)葉駁骨蘭、臭黃藤來源為爵床科裹籬樵屬植物裹籬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
  • 《中藥大辭典》:駁骨草拼音注音Bó Gǔ Cǎo別名小功勞(《云南中草藥選》)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jié)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矮小常綠灌木,......
  • 《中藥大辭典》:鲃魚拼音注音Bà Yú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來源為鯉科動物鋸倒刺鲃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的上游,棲息于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產(chǎn)卵期約在4月間。分布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原形態(tài)鋸倒......
  • 《中藥大辭典》:鱉卵拼音注音Biē Luǎn出處《本草蒙筌》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卵。性味《醫(yī)林纂要》:“咸,寒?!肮δ苤髦微佟侗静菝审堋罚骸胞}淹煮吞,補(bǔ)陰虛亦驗(yàn)?!阿凇毒V目》:“鹽藏煨食,止小兒下痢?!阿邸夺t(yī)林纂要》:“治久瀉久痢?!罢?.....
  • 《中藥大辭典》:鱉頭拼音注音Biē Tóu別名鱉首(《中藥志》)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頭。加工鱉甲時,割下鱉頭,洗凈曬干。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性狀干燥的鱉頭,略呈長圓柱形,吻端尖,頸部向上彎曲,約成90度角。外表呈灰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