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y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wèi)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yī)學(xué)??茖W(xué)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chǔ)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y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xiǎn)惡證案,內(nèi)外婦幼各科雜證兼?zhèn)?,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xùn),亦詳為記載??晒┡R床醫(yī)師參考運(yùn)用。
高云。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發(fā)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
志。滋。作資。灸下資下句。高同。唯滋。仍原文。注云。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愚仆漏之問
仆漏。吳作樸陋。吳云。謂弱愚昧。樸野鄙陋也。張?jiān)啤?。妄也。漏。?dāng)作陋。
問不在經(jīng)。故愚樸陋。自歉之辭。樸。舊作仆。(音赴)按全元起本作樸。于義為妥。今改從之。簡按說文。
。狡兔也。故王訓(xùn)狡。然張注為允貼。今從之。
道之所生也
馬吳高。生。作在。吳云。道無往而不在。
高云。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
有德也
吳云。行道而有得于心。謂之德。高云。德。猶得也。簡按太素為是。
水宗者積水也
吳云。水宗。水之始也。張?jiān)?。水之原也。高云。宗。猶聚也。水之聚者。漸積而成。故曰水宗。水積于下。其性陰柔。故曰。積水者。至陰也。水宗。甲乙。作眾精。似是。
是精持之也
張?jiān)啤N逡航宰谟谀I。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
名曰志悲
甲乙。名曰。作又名。
神氣傳于心
以下三句。吳改作神氣上傳于心。精下傳于腎志。心志俱悲。非也。下文同。
泣涕者腦也
吳。改作泣而出涕者腦也。張?jiān)?。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故腦滲為涕
簡按鼻淵。后世呼為腦漏。其實(shí)非腦之漏泄。乃腦中濁涕。下而不止也。
是以水流
吳云。水。謂泣也。
其行類也
甲乙。無行字。
急則俱死
死。吳本作化。
橫行也
吳云。橫流也。張?jiān)?。言其多也。簡按不必改行為流?/p>
神不慈也
說文。慈。愛也。左傳文十八年。宣慈惠和。正義。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惋則沖陰
吳云。惋。凄慘意氣也。沖陰。逆沖于腦也。張?jiān)?。惋。慘郁也。高云。惋惋。哀戚也。
志云。惋惋。驚動貌。簡按惋惋。為語。非也。蓋襲馬本句讀之訛。
厥則目無所見
吳云。經(jīng)言也。夫人以下。釋經(jīng)也。
足寒則脹
張?jiān)?。并。偏聚也。火?dú)光。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并。并則陽氣不降。
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目盲
張?jiān)啤R凰?。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臟之厥陽。并于上者也。。當(dāng)作視。簡按吳仍甲乙。
刪字。今從之。
是以氣沖風(fēng)
吳。氣下。補(bǔ)并于目三字。志高本。并無氣字。張?jiān)?。天之陽氣為風(fēng)。人之陽氣為火。
風(fēng)中于目。則火氣內(nèi)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簡按志高本似是。
夫火疾風(fēng)生
張?jiān)啤j栔畼O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fēng)熱在目而泣出。
義亦無兩。簡按今據(jù)甲乙太素。刪火字。○高云。愚觀上論七篇。詞古義深。難于詮解。然久久玩索。得其精微。則奧旨自顯。曩歲。偶于友人齋頭。見新刊素問一部。紙板甚精潔。名人為之序。其篇什倒置。刪削全文末卷七篇。置之不錄。謂詞義不經(jīng)。似屬后人添贅。而非黃帝之文。噫。如是之人。妄論圣經(jīng)。貽誤后昆。良足悲也。簡按明徐常吉諸家要指亦云。天元紀(jì)諸篇。皆推明天地陰陽之理。信非圣人不能作。著至教以下。或后人根據(jù)仿為之。運(yùn)氣七篇。王氏所補(bǔ)。詳論于卷首。而著至教以下。文辭艱澀。略似與前諸篇。其體不同。然義理深奧。旨趣淵微。甲乙太素。并收之。則斷然為舊經(jīng)之文矣。徐說不足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