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素問識》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馬云。論治水治熱之穴。故名篇。

    吳云。浮腫曰。張同。高云。腫者。皮肌脹滿。水氣不行。簡按。音符。山海經(jīng)。竹山有草焉。其名曰黃。浴之已疥。又可以已。郭璞注云。治腫也。馬則云。其必腫。誤。

    腎汗出

    經(jīng)脈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于腎。

    玄府者汗空也

    馬云。汗空雖細微。最為玄遠。故曰玄。張云。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

    分為相輸

    馬云。此二經(jīng)之分。本為相輸相應(yīng)。俱受其病者。以水氣之留也。張云。言水能分行諸氣。

    相為輸應(yīng)。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氣同類。水病則氣應(yīng)。氣病則水應(yīng)。留而不行。俱為病。志云。此水分為相輸。

    而上下俱受病者。蓋腎俞之循尻而下。復(fù)循腹而上。貫肺中。水氣之留于經(jīng)俞故也。高云。腎氣上升。肺氣下降。上下分行。相為輸布。今俱受病者。乃水氣之所留聚也。

    伏兔上各二行

    簡按伏兔。諸家以為足陽明經(jīng)穴??址且病4松w謂膝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之。

    又據(jù)輔骨考之。取義于車伏兔。。一名伏兔。又作??脊び涏嵶?。。伏兔也。賈疏云。漢時名。今人謂之車屐也。志云。上。謂伏兔上。非上下之上也。此說可從。行五。蓋今無可考。諸注為腹上。亦恐非。高云。

    并伏兔之穴。在內(nèi)旁兩行。其一有血海陰陵泉地機筑賓交信五穴。其一有陰包曲泉膝關(guān)中都蠡溝五穴。以上諸穴。并在膝下。不得言伏兔上。注高誤耳。

    三陰之所交

    張云。三陰。肝脾腎三陰也。三經(jīng)所交。俱結(jié)于腳。故足太陰有三陰交。高作三陰交之所結(jié)于腳也。注云。三陰交。舊本訛三陰之所交。今改正。兩行并行。三陰交總結(jié)于下。上連于脛。下貫于腳。

    故曰三陰交之所結(jié)于腳也。簡按今仍舊文。經(jīng)脈篇云。足太陰。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nèi)前廉。足少陰。上股內(nèi)后廉。足厥陰。交出太陰之后。上內(nèi)廉。循股入毛中。此所謂三陰所交結(jié)于腳。是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

    志云。謂照海水泉大鐘大溪然谷涌泉六穴也。高云。謂三陰交漏谷商丘公。孫太白大都六穴。

    名曰太沖

    志云。夫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大沖。大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

    是泉在地之下。從至陰而涌出。故曰。腎者至陰也。

    帝曰春取絡(luò)脈分肉

    高云。本輸篇云。春取絡(luò)脈諸榮。大筋分肉之間。故問春取絡(luò)脈之分肉。刺極淺者何也。簡按本輸篇。四時氣篇。寒熱病篇。終始篇。四時刺逆從論。診要經(jīng)終篇。并論四時刺法。本節(jié)最詳。

    而義互異。然與水熱穴。義不太涉。疑是他篇錯簡。

    夏取盛經(jīng)分腠

    高云。四時氣篇云。夏取盛經(jīng)孫絡(luò)。取分間。絕皮膚。故問夏取盛經(jīng)分腠。刺稍深者。

    何也。

    脈瘦氣弱

    馬云。臟氣始長。其脈尚瘦。其氣尚弱。志高同。

    陽氣留溢

    甲乙。留。作流。

    熱熏分腠

    甲乙。作溫于腠內(nèi)。

    絕膚而病去

    馬云。用刺法者。必取此盛經(jīng)分腠以治之。先以左手按。絕其皮膚。而右手刺之。即病去者。邪尚淺也。吳云。絕其邪氣于膚間。高云。夏時亦有絕皮膚。取孫絡(luò)之病。故又言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今所謂取盛經(jīng)者。乃盛陽之經(jīng)脈。不在皮膚也。

    秋取經(jīng)輸

    馬云。各經(jīng)之經(jīng)穴輸穴也。高云。四時氣篇云。秋取經(jīng)輸。邪在腑。取之合。故問秋取經(jīng)輸。刺之深者。何也。

    收殺

    高云。收。收斂。殺。肅殺也。

    取輸以瀉陰邪

    高云。時方清肅。故陰氣初勝。白露乃下。故濕氣及體。陰氣初勝。則陰氣未盛。濕氣及體。則未能深入。故取輸。以瀉陰濕之邪。俞。經(jīng)輸也。所以答帝秋取經(jīng)俞之問。

    取合以虛陽邪

    高云。秋時亦有陽邪內(nèi)入之病。若果陽氣在合。則取合以虛陽邪。所以然者。秋時陽氣始衰。故當更取于合。不但取于經(jīng)輸也。簡按馬云。此節(jié)。帝分明以經(jīng)輸為問。而伯乃對言所取在合。其陰經(jīng)則取輸。要知伯之所答者為是。而帝之所問者誤也。此說不可從?;矢κ堪布仍?。是謂始秋之治變。是也。

    故曰冬取井滎

    吳云。故曰。古語也。冬時既取其在下之井滎。則下無逆陰。故春時木氣升發(fā)。亦無鼽衄之患也。高云。金匱真言論云。冬不按。春不鼽衄。不按者。使之藏。取井滎者。亦使之藏。故不曰冬不按蹺。而冬取井滎也?!瘃R云。按此篇。秋曰治合。則陽氣尚在合而治之。冬曰井滎。以陰邪欲下逆而出之。其春必刺絡(luò)脈分肉處。夏必刺盛經(jīng)分腠矣。難經(jīng)以春為刺井。夏為刺滎。秋為刺經(jīng)。冬為刺合。與此大反。

    要知經(jīng)之所言者是。而難經(jīng)則非也。簡按靈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jīng)。秋刺合。又本輸篇云。春滎。夏輸。秋合。冬井。并與此篇同。新校正云。與九卷義相通。即是也。

    領(lǐng)別

    札記仲尼燕居鄭注。領(lǐng)。猶治也。

    膺俞

    高云。膺中第一俞兩旁。俞府穴也。簡按甲乙。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

    宜是言膺中第一俞。而甲乙。中府。一名膺中俞。則高注卻非。

    背俞

    高云。背中第一俞。兩旁肺俞穴也。簡按與舊注異。未知孰是。新校正。亦疑王注其說不一。

    髓空

    志云。即橫骨穴。所謂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高云。骨空論云。髓空。在腦后三分。銳骨之下。懸顱二穴。簡按甲乙。大迎。一名髓孔。若為督脈之腰俞。則不合此八者之數(shù)。王注恐非。志注亦無征。

    然若為懸顱大迎等穴。則并在頭部。不宜次于委中之下。亦似可疑。

    熱之左右也

    吳云。左右。習(xí)近也。馬云。皆治熱之左右穴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