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心腹?jié)M
高云。心腹。心之下腹之上也。滿。脹滿也。
旦食則不能暮食
吳云。是朝寬暮急。張云。內(nèi)傷脾腎。留滯于中。則心腹脹滿。不能再食。
鼓脹
志云。鼓脹者。如鼓革之空脹也。此因脾土氣虛。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虛脹如鼓也。
雞矢醴
張云。雞矢之性。能消積下氣。通利大小二便。蓋攻伐實邪之劑也。凡鼓脹由于停積。及濕熱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腎虛寒發(fā)脹。及氣虛中滿等證。最所忌也。誤服則死。正傳云。用羯雞矢一升。
研細(xì)。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湯淋汁。每服一大盞。調(diào)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日三服??崭狗R云綖槎取S轴t(yī)鑒等書云。用干羯雞矢八合。炒微焦。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
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縐紋。又飲一次。則漸縐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用后者為便。簡按圣濟(jì)總錄。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雞屎醴法。雞屎干者。上一味為末。每用醇酒。調(diào)一錢匕。食后臨臥服。宣明論。雞屎醴散。雞屎醴。干者炒。大黃。桃仁。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盞半。生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此他有數(shù)方。宜根據(jù)證而擇用。(千金。產(chǎn)后中風(fēng)。雞糞酒。婦人良方引。作雞屎醴。雞糞一升。熬令黃。烏豆一升。熬令聲絕。勿焦。以清酒三升半。先淋雞糞。次淋豆。取汁。一服。
一升。溫服取汗。)
一劑知二劑已
吳云。知。效之半也。已。效之至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dāng)病氣聚于腹也
吳。已下句。注云。言雖是飲食不節(jié)。時有病者。但此病且已之后。時有自然病者。此由病氣聚于腹。未盡已也。病根未拔。故亦復(fù)發(fā)焉。簡按雖然。諸注未妥。吳注稍通。
時故當(dāng)病氣。甲乙。作因當(dāng)風(fēng)氣。無時字。
支滿
張云。滿如支膈也。
先聞腥臊臭
馬云。金匱真言論。肝其臭臊。肺其臭腥。張云。肺主氣。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
肺氣不能平肝。則肝肺俱逆于上。濁氣不降。清氣不升。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
出清液
簡按王注窈漏。謂陰戶。又見骨空論注。此乃為白沃之屬也。馬則非之。為清涕從鼻出之義。吳同??忌衔摹堊橥虑逡赫?。似是。
血枯
婦人良方。駱龍吉曰。夫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者也。其經(jīng)上貫膈。布脅肋。今脫血失精。肝氣已傷。故血枯涸而不榮。胸脅滿。以經(jīng)絡(luò)所貫也。然妨于食。則以肝病傳脾胃。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則以肝病而肺乘之。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皆肝病血傷之證也。
中氣竭
吳本。竭下有及字。馬云。醉以入房。致使醉則損傷其中氣而竭絕。入房則勞其肝氣而受傷。
蓋司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故入房不惟傷腎。而且傷肝。張云。血枯者。月水?dāng)嘟^也。致此之由。
其源有二。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如胎產(chǎn)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皆是也。一則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熱。因而縱肆。則陰精盡泄。精去則氣去。故中氣竭也。夫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不惟傷腎。而且傷肝。及至其久。
則三陰俱虧。所以有先見諸證。如上文所云。而終必至于血枯。則月事衰少不來也。此雖以女子為言。若丈夫有犯前證。亦不免為精枯之病。則勞損之屬皆是也。
烏鯽骨
諸本。鯽。作。簡按說文。。烏魚也。又?;驈募?。知鯽一字。本草。作烏賊。
羅愿云。此魚有文墨可法則。故名烏。者。則也。骨名螵蛸。象形也。王所謂古本草經(jīng)。即證類白字文。
吳云。烏骨。澀物也??梢灾寡?。張云。氣味咸溫下行。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閉。(以上神農(nóng)本經(jīng))血枯。其性澀。故亦能令人有子。李時珍云。烏骨。厥陰血分藥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經(jīng)閉崩帶下痢。厥陰本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
茹
張云。茹。亦名茹。即茜草也。氣味甘寒無毒。能止血治崩。又能益精氣?;钛?。通血脈。
按甲乙經(jīng)。及太素。新校正。俱作茹者。非。蓋茹有毒。豈血枯者所宜。皆未之詳察耳。志云。茹。當(dāng)茹。高云。茹。舊本誤茹。今改。簡按本草。有茹。而無茹。故新校正云。當(dāng)改作。然南齊王子隆年三十一。而體過充壯。
常服蘆茹丸。以自銷損。證類本草茹條。引本篇王注文。知是蘆一音。古通用。張則以為茹一名。考詩鄭風(fēng)。茹在阪。爾雅。茹。也。郭注??梢匀窘{。邢疏。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別錄。茜根。一名茹。乃以為茹一名者非。然血枯所用。當(dāng)是茹。故志。高。并仍張注。而改茹。極是。李時珍云。茜根。色赤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jīng)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此可以為張注之左證矣。四烏骨。一茹。諸家不釋。圣濟(jì)總錄。烏賊魚骨。去甲。四兩。茹一兩。婦人良方同。此蓋謂茹用烏骨四之一。
古法不必拘于秤量。故云爾。
雀卵
張云。雀。即麻雀也。李時珍云。俗呼老而斑者。為麻雀。簡按王注氣味主療。見于別錄。
遂云。茲四藥用入房焉。誤。
后飯
吳云。先藥后飯也。高云。使藥下行。而以飯壓之也。
鮑魚汁
馬云。俗謂之腌魚鹵。張云。鮑魚。即今之淡干魚也。諸魚皆可為之。惟石首鯽魚者為勝。
其氣味辛溫?zé)o毒。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以上四藥。皆通血脈。血主于肝。
故凡病傷肝者。亦皆可用之。李時珍云。鮑魚。別錄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魚無疑矣。簡按婦人良方。圣濟(jì)總錄。并云。以鮑魚煎湯下。以飯厭之。馬以鮑魚為腌魚。以汁為鹵。并誤。(千金翼。治婦人漏血崩中。鮑魚湯。鮑魚。當(dāng)歸。阿膠。艾葉。凡四味??梢娖溆幸骊幹σ?。)
利腸中及傷肝也
吳刪及傷肝也四字。非。
小腹盛
馬云。少腹盛滿。
皆有根
吳云。根。病之所窮止也。
可治不
馬云。不。否同。
伏梁
張云。伏。藏伏也。梁。梁堅硬之謂。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又經(jīng)筋篇曰。手少陰之筋病。內(nèi)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其義本此二篇。然觀本節(jié)云。齊上為逆。齊下為從。下節(jié)云。環(huán)齊而病。病名伏梁。是又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蓋凡積有內(nèi)伏而堅強(qiáng)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獨言伏梁者。其總諸積為言。可知也。吳云。
伏梁。言如潛伏之橋梁。為患深著之名。此與難經(jīng)論伏梁不同。彼為心之積。是臟之陰氣也。此為聚膿血。是陽毒也。
裹大膿血
志云。裹大。如囊之裹物而大也。簡按此說迂僻。不可從。
每切按之
吳云。謂以手切近而按之。張云。按。抑也。高云。每急切而按摩之。必真氣受傷。故致死。
此下則因陰
馬云。其下與足之三陰而相因。必有時亦下有余之膿血。志云。此下。謂少腹。陰。
前后二陰也。簡按當(dāng)從志注。
生膈
高云。當(dāng)生膈挾胃脘之內(nèi)癰。簡按不必根據(jù)王注生改出。
挾胃脘
甲乙。挾。作根據(jù)。
內(nèi)癰
吳云。內(nèi)潰之癰。不顯于外也。
此久病也
張云。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積既久。根結(jié)日深。
居齊下為從
吳云。齊。臍同。齊下之分。大小腸。膀胱之所部也。皆能受傷。即膿血穿潰。而不系人之生死。故為從。
勿動亟奪
馬云。不可輕動之也。如上文切按之謂。必數(shù)數(shù)瀉以奪之。則可以漸減。而不使之上迫耳。吳云。動。動胃氣也。動大便也。亟。數(shù)也。奪。謂下之也。言勿得動胃氣行大便。而數(shù)奪之也。高云。
勿動亟奪。猶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奪之。不當(dāng)亟奪而妄奪。必真氣受傷而致死。簡按高注允當(dāng)。今從之。
論在刺法中
張云。按伏梁一證。即今之痞塊也。欲治之者。莫妙于灸。
髀股
甲乙。千金。根據(jù)腰股。
環(huán)齊
王注奇病論云。環(huán)。謂圓繞如環(huán)也。
風(fēng)根
張云。即寒氣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即此謂也。汪云。此風(fēng)根也。四字疑衍?;蛴舳灰选饣癁轱L(fēng)。故曰風(fēng)根。簡按張注義略通。今從之。
肓之原在齊下
吳云。腔中無肉空腋之處。名曰肓。(腋。疑隙誤。)原。源也。臍下。氣海也。
一名脖。靈樞曰。肓之原。名曰脖。(出九針十二原。)此之謂也。簡按吳釋肓乃似。張解募原??譄o明據(jù)。左傳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說文。肓。心下膈上也。(下上原錯。今從左傳音義引。)傅氏左傳辨誤云。杜云。肓。膈也。心下為膏。愚考素問刺禁篇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楊上善云。心下膈上為肓。
曾親觀豬臟心膈之處。方憶膈者隔也。自膈以上。皆心肺清潔之屬。自膈以下。皆腸胃污濁之屬。則心在上。
膈在下。固矣。而心下有微脂為膏。膈上有薄膜為肓也。其痹論又云。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注云。
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則正與心下之微脂相對。益明矣。傅此說太詳備。可謂發(fā)前注所未發(fā)矣。
為水溺澀之病
吳云。水溺。小便也。志云。蓋風(fēng)邪之根。留于臍下。動之則風(fēng)氣淫。而鼓動其水矣。水溢于上。則小便為之不利矣。高云。此伏梁之在氣分。不同于裹大膿血之伏梁也。簡按志。水下句。與諸注異。
高梁
甲乙。作膏梁。(詳出生氣通天論。)
馬云。。癲同。簡按。說文。病也。一曰。腹脹也。乃從者。而戰(zhàn)國策。為癲狂之癲。
古通用可知矣。第王多喜多怒之解太誤。(詳出宣明五氣篇。)甲乙作疽。似是。
禁芳草石藥
張云。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藥。煉金石之類。皆能助熱。亦能銷陰。凡病熱者。所當(dāng)禁用。高云。熱中消中者。精血內(nèi)竭?;馃嵯麪q。皆富貴人之病也。富貴之人。濃味自養(yǎng)。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富貴之人。土氣壅滯。宜升散其上。鎮(zhèn)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簡按據(jù)張注。禁上。闕一不字。
悍
熊音。。音票。急也。悍。音汗。猛也。(二字。見陰陽應(yīng)象大論。)
更論
甲乙。作當(dāng)愈甚三字。
膺腫頸痛胸滿
馬云。膺頸胸腹。皆在上中二焦也。今膺腫頸痛。胸滿腹脹。則下氣上逆。病名曰厥逆。甲乙。膺。作癰。簡按癰。壅同。詳見于氣厥論。
名厥逆
張云。此以陰并于陽。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須其氣并
張云。氣并者。謂陰陽既逆之后。必漸通也。志云。血氣合并也。
入則喑
張云。陽氣有余于上。而復(fù)灸之。是以火濟(jì)火也。陽極乘陰。則陰不能支。故失聲為喑。
虛則狂
張云。陽并于上。其下必虛。以石泄之。則陽氣隨刺而去。氣去則上下俱虛。而神失其守。故為狂也。
懷子之且生也
志云。且生者。謂血氣之所以成胎者。虛系于腹中。而無經(jīng)脈之牽帶。故至十月之期。可虛脫而出。簡按且生。志意似指分娩之際。而味經(jīng)文。殊不爾。吳云。生者無后患之意。
身有病
汪昂云。病字。王注解作經(jīng)閉。按婦人懷子。多有嘔惡頭痛諸病。然形雖病。而脈不病。
若經(jīng)閉。其常耳。非病也。
無邪脈也
張云。身病者。脈亦當(dāng)病。或斷續(xù)不調(diào)。或弦澀細(xì)數(shù)。是皆邪脈。則真病也。若六脈和滑。而身有不安者。其為胎氣無疑矣。
三陽之動
動。甲乙作盛。張云。陽脈者?;鹦耙?。凡病熱者。必因于陽。故三陽之脈。其動甚也。
人迎一盛少陽
甲乙。盛下有在字。下同。
入陰也
張云。人迎足陽明脈。所以候陽也。如終始禁服六節(jié)臟象等篇。俱詳明其義。凡邪熱在表。
三陽既畢。則入于陰分矣。簡按吳。入上。補(bǔ)未字。非。
陽入于陰
張云。頭主陽。腹主陰。陽邪在頭則頭痛。及其入于陰分。則腹為脹也。簡按吳。陽上。補(bǔ)始字。贅。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心腹?jié)M
高云。心腹。心之下腹之上也。滿。脹滿也。
旦食則不能暮食
吳云。是朝寬暮急。張云。內(nèi)傷脾腎。留滯于中。則心腹脹滿。不能再食。
鼓脹
志云。鼓脹者。如鼓革之空脹也。此因脾土氣虛。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虛脹如鼓也。
雞矢醴
張云。雞矢之性。能消積下氣。通利大小二便。蓋攻伐實邪之劑也。凡鼓脹由于停積。及濕熱有余者。皆宜用之。若脾腎虛寒發(fā)脹。及氣虛中滿等證。最所忌也。誤服則死。正傳云。用羯雞矢一升。
研細(xì)。炒焦色。地上出火毒。以百沸湯淋汁。每服一大盞。調(diào)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日三服??崭狗R云綖槎取S轴t(yī)鑒等書云。用干羯雞矢八合。炒微焦。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干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
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縐紋。又飲一次。則漸縐至膝上而病愈矣。此二法似用后者為便。簡按圣濟(jì)總錄。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雞屎醴法。雞屎干者。上一味為末。每用醇酒。調(diào)一錢匕。食后臨臥服。宣明論。雞屎醴散。雞屎醴。干者炒。大黃。桃仁。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盞半。生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此他有數(shù)方。宜根據(jù)證而擇用。(千金。產(chǎn)后中風(fēng)。雞糞酒。婦人良方引。作雞屎醴。雞糞一升。熬令黃。烏豆一升。熬令聲絕。勿焦。以清酒三升半。先淋雞糞。次淋豆。取汁。一服。
一升。溫服取汗。)
一劑知二劑已
吳云。知。效之半也。已。效之至也。
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dāng)病氣聚于腹也
吳。已下句。注云。言雖是飲食不節(jié)。時有病者。但此病且已之后。時有自然病者。此由病氣聚于腹。未盡已也。病根未拔。故亦復(fù)發(fā)焉。簡按雖然。諸注未妥。吳注稍通。
時故當(dāng)病氣。甲乙。作因當(dāng)風(fēng)氣。無時字。
支滿
張云。滿如支膈也。
先聞腥臊臭
馬云。金匱真言論。肝其臭臊。肺其臭腥。張云。肺主氣。其臭腥。肝主血。其臭臊。
肺氣不能平肝。則肝肺俱逆于上。濁氣不降。清氣不升。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
出清液
簡按王注窈漏。謂陰戶。又見骨空論注。此乃為白沃之屬也。馬則非之。為清涕從鼻出之義。吳同??忌衔摹堊橥虑逡赫?。似是。
血枯
婦人良方。駱龍吉曰。夫肝藏血。受天一之氣。以為滋榮者也。其經(jīng)上貫膈。布脅肋。今脫血失精。肝氣已傷。故血枯涸而不榮。胸脅滿。以經(jīng)絡(luò)所貫也。然妨于食。則以肝病傳脾胃。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則以肝病而肺乘之。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皆肝病血傷之證也。
中氣竭
吳本。竭下有及字。馬云。醉以入房。致使醉則損傷其中氣而竭絕。入房則勞其肝氣而受傷。
蓋司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故入房不惟傷腎。而且傷肝。張云。血枯者。月水?dāng)嘟^也。致此之由。
其源有二。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如胎產(chǎn)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皆是也。一則以醉后行房。血盛而熱。因而縱肆。則陰精盡泄。精去則氣去。故中氣竭也。夫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不惟傷腎。而且傷肝。及至其久。
則三陰俱虧。所以有先見諸證。如上文所云。而終必至于血枯。則月事衰少不來也。此雖以女子為言。若丈夫有犯前證。亦不免為精枯之病。則勞損之屬皆是也。
烏鯽骨
諸本。鯽。作。簡按說文。。烏魚也。又?;驈募?。知鯽一字。本草。作烏賊。
羅愿云。此魚有文墨可法則。故名烏。者。則也。骨名螵蛸。象形也。王所謂古本草經(jīng)。即證類白字文。
吳云。烏骨。澀物也??梢灾寡?。張云。氣味咸溫下行。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閉。(以上神農(nóng)本經(jīng))血枯。其性澀。故亦能令人有子。李時珍云。烏骨。厥陰血分藥也。其味咸而走血也。故血枯血瘕。經(jīng)閉崩帶下痢。厥陰本病也。厥陰屬肝。肝主血。故諸血病皆治之。
茹
張云。茹。亦名茹。即茜草也。氣味甘寒無毒。能止血治崩。又能益精氣?;钛?。通血脈。
按甲乙經(jīng)。及太素。新校正。俱作茹者。非。蓋茹有毒。豈血枯者所宜。皆未之詳察耳。志云。茹。當(dāng)茹。高云。茹。舊本誤茹。今改。簡按本草。有茹。而無茹。故新校正云。當(dāng)改作。然南齊王子隆年三十一。而體過充壯。
常服蘆茹丸。以自銷損。證類本草茹條。引本篇王注文。知是蘆一音。古通用。張則以為茹一名。考詩鄭風(fēng)。茹在阪。爾雅。茹。也。郭注??梢匀窘{。邢疏。一名地血。齊人謂之茜。別錄。茜根。一名茹。乃以為茹一名者非。然血枯所用。當(dāng)是茹。故志。高。并仍張注。而改茹。極是。李時珍云。茜根。色赤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陰血分之藥也。專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經(jīng)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此可以為張注之左證矣。四烏骨。一茹。諸家不釋。圣濟(jì)總錄。烏賊魚骨。去甲。四兩。茹一兩。婦人良方同。此蓋謂茹用烏骨四之一。
古法不必拘于秤量。故云爾。
雀卵
張云。雀。即麻雀也。李時珍云。俗呼老而斑者。為麻雀。簡按王注氣味主療。見于別錄。
遂云。茲四藥用入房焉。誤。
后飯
吳云。先藥后飯也。高云。使藥下行。而以飯壓之也。
鮑魚汁
馬云。俗謂之腌魚鹵。張云。鮑魚。即今之淡干魚也。諸魚皆可為之。惟石首鯽魚者為勝。
其氣味辛溫?zé)o毒。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以上四藥。皆通血脈。血主于肝。
故凡病傷肝者。亦皆可用之。李時珍云。鮑魚。別錄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魚無疑矣。簡按婦人良方。圣濟(jì)總錄。并云。以鮑魚煎湯下。以飯厭之。馬以鮑魚為腌魚。以汁為鹵。并誤。(千金翼。治婦人漏血崩中。鮑魚湯。鮑魚。當(dāng)歸。阿膠。艾葉。凡四味??梢娖溆幸骊幹σ?。)
利腸中及傷肝也
吳刪及傷肝也四字。非。
小腹盛
馬云。少腹盛滿。
皆有根
吳云。根。病之所窮止也。
可治不
馬云。不。否同。
伏梁
張云。伏。藏伏也。梁。梁堅硬之謂。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又經(jīng)筋篇曰。手少陰之筋病。內(nèi)急心承伏梁。故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其義本此二篇。然觀本節(jié)云。齊上為逆。齊下為從。下節(jié)云。環(huán)齊而病。病名伏梁。是又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蓋凡積有內(nèi)伏而堅強(qiáng)者。皆得名之。故本篇獨言伏梁者。其總諸積為言。可知也。吳云。
伏梁。言如潛伏之橋梁。為患深著之名。此與難經(jīng)論伏梁不同。彼為心之積。是臟之陰氣也。此為聚膿血。是陽毒也。
裹大膿血
志云。裹大。如囊之裹物而大也。簡按此說迂僻。不可從。
每切按之
吳云。謂以手切近而按之。張云。按。抑也。高云。每急切而按摩之。必真氣受傷。故致死。
此下則因陰
馬云。其下與足之三陰而相因。必有時亦下有余之膿血。志云。此下。謂少腹。陰。
前后二陰也。簡按當(dāng)從志注。
生膈
高云。當(dāng)生膈挾胃脘之內(nèi)癰。簡按不必根據(jù)王注生改出。
挾胃脘
甲乙。挾。作根據(jù)。
內(nèi)癰
吳云。內(nèi)潰之癰。不顯于外也。
此久病也
張云。此非一朝夕所致者。延積既久。根結(jié)日深。
居齊下為從
吳云。齊。臍同。齊下之分。大小腸。膀胱之所部也。皆能受傷。即膿血穿潰。而不系人之生死。故為從。
勿動亟奪
馬云。不可輕動之也。如上文切按之謂。必數(shù)數(shù)瀉以奪之。則可以漸減。而不使之上迫耳。吳云。動。動胃氣也。動大便也。亟。數(shù)也。奪。謂下之也。言勿得動胃氣行大便。而數(shù)奪之也。高云。
勿動亟奪。猶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奪之。不當(dāng)亟奪而妄奪。必真氣受傷而致死。簡按高注允當(dāng)。今從之。
論在刺法中
張云。按伏梁一證。即今之痞塊也。欲治之者。莫妙于灸。
髀股
甲乙。千金。根據(jù)腰股。
環(huán)齊
王注奇病論云。環(huán)。謂圓繞如環(huán)也。
風(fēng)根
張云。即寒氣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即此謂也。汪云。此風(fēng)根也。四字疑衍?;蛴舳灰选饣癁轱L(fēng)。故曰風(fēng)根。簡按張注義略通。今從之。
肓之原在齊下
吳云。腔中無肉空腋之處。名曰肓。(腋。疑隙誤。)原。源也。臍下。氣海也。
一名脖。靈樞曰。肓之原。名曰脖。(出九針十二原。)此之謂也。簡按吳釋肓乃似。張解募原??譄o明據(jù)。左傳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說文。肓。心下膈上也。(下上原錯。今從左傳音義引。)傅氏左傳辨誤云。杜云。肓。膈也。心下為膏。愚考素問刺禁篇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楊上善云。心下膈上為肓。
曾親觀豬臟心膈之處。方憶膈者隔也。自膈以上。皆心肺清潔之屬。自膈以下。皆腸胃污濁之屬。則心在上。
膈在下。固矣。而心下有微脂為膏。膈上有薄膜為肓也。其痹論又云。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注云。
肓膜。謂五臟之間。膈中膜也。則正與心下之微脂相對。益明矣。傅此說太詳備。可謂發(fā)前注所未發(fā)矣。
為水溺澀之病
吳云。水溺。小便也。志云。蓋風(fēng)邪之根。留于臍下。動之則風(fēng)氣淫。而鼓動其水矣。水溢于上。則小便為之不利矣。高云。此伏梁之在氣分。不同于裹大膿血之伏梁也。簡按志。水下句。與諸注異。
高梁
甲乙。作膏梁。(詳出生氣通天論。)
馬云。。癲同。簡按。說文。病也。一曰。腹脹也。乃從者。而戰(zhàn)國策。為癲狂之癲。
古通用可知矣。第王多喜多怒之解太誤。(詳出宣明五氣篇。)甲乙作疽。似是。
禁芳草石藥
張云。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藥。煉金石之類。皆能助熱。亦能銷陰。凡病熱者。所當(dāng)禁用。高云。熱中消中者。精血內(nèi)竭?;馃嵯麪q。皆富貴人之病也。富貴之人。濃味自養(yǎng)。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富貴之人。土氣壅滯。宜升散其上。鎮(zhèn)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簡按據(jù)張注。禁上。闕一不字。
悍
熊音。。音票。急也。悍。音汗。猛也。(二字。見陰陽應(yīng)象大論。)
更論
甲乙。作當(dāng)愈甚三字。
膺腫頸痛胸滿
馬云。膺頸胸腹。皆在上中二焦也。今膺腫頸痛。胸滿腹脹。則下氣上逆。病名曰厥逆。甲乙。膺。作癰。簡按癰。壅同。詳見于氣厥論。
名厥逆
張云。此以陰并于陽。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須其氣并
張云。氣并者。謂陰陽既逆之后。必漸通也。志云。血氣合并也。
入則喑
張云。陽氣有余于上。而復(fù)灸之。是以火濟(jì)火也。陽極乘陰。則陰不能支。故失聲為喑。
虛則狂
張云。陽并于上。其下必虛。以石泄之。則陽氣隨刺而去。氣去則上下俱虛。而神失其守。故為狂也。
懷子之且生也
志云。且生者。謂血氣之所以成胎者。虛系于腹中。而無經(jīng)脈之牽帶。故至十月之期。可虛脫而出。簡按且生。志意似指分娩之際。而味經(jīng)文。殊不爾。吳云。生者無后患之意。
身有病
汪昂云。病字。王注解作經(jīng)閉。按婦人懷子。多有嘔惡頭痛諸病。然形雖病。而脈不病。
若經(jīng)閉。其常耳。非病也。
無邪脈也
張云。身病者。脈亦當(dāng)病。或斷續(xù)不調(diào)。或弦澀細(xì)數(shù)。是皆邪脈。則真病也。若六脈和滑。而身有不安者。其為胎氣無疑矣。
三陽之動
動。甲乙作盛。張云。陽脈者?;鹦耙?。凡病熱者。必因于陽。故三陽之脈。其動甚也。
人迎一盛少陽
甲乙。盛下有在字。下同。
入陰也
張云。人迎足陽明脈。所以候陽也。如終始禁服六節(jié)臟象等篇。俱詳明其義。凡邪熱在表。
三陽既畢。則入于陰分矣。簡按吳。入上。補(bǔ)未字。非。
陽入于陰
張云。頭主陽。腹主陰。陽邪在頭則頭痛。及其入于陰分。則腹為脹也。簡按吳。陽上。補(bǔ)始字。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