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素問識》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更逆更從

    張云。病者為逆。不病者為從。簡按當(dāng)從楊義。

    陽道實陰道虛

    張云。陽剛陰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陽道實。內(nèi)傷多不足。故陰道虛。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所謂更虛更實者。亦通。志云。陽剛陰柔。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系辭曰。陰陽之義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為言。實也。常滿有節(jié)。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所以有闕。何。歸功于日也。簡按吳此下。補陰道實陽道虛一句。張引一曰。蓋指吳注。然考上文云。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

    主內(nèi)。則陽剛陰柔之解。于文意較順。

    陽受之則入六腑

    徐云。此言賊風(fēng)虛邪。陽受之入六腑。飲食起居。陰受之入五臟。與陰陽應(yīng)象論。

    天之邪氣。害人五臟。水谷寒熱。害人六腑。兩說相反。其理安在。此謂虛邪外傷有余。飲食內(nèi)傷不足。二者之傷?;ビ兴?。不可執(zhí)一而言傷也。

    不時臥

    張云。不能以時臥也。

    故喉主天氣

    志云。此節(jié)用八故字。為陰陽異位故也。

    上行極而下

    志云。此言邪隨氣轉(zhuǎn)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時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

    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

    上先受之

    簡按百病始生篇云。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fēng)雨襲虛。則病起于上。辨脈篇云。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正其義也。張云。上非無濕。下非無風(fēng)。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則后者可知矣。

    不得至經(jīng)

    馬云。胃氣不能自至于四肢之各經(jīng)。必因于脾氣之所運。簡按至經(jīng)。從太素作徑至。為勝。

    長四臟

    馬云。長。掌同。主也。

    著胃

    高云。著。昭著也。胃土水谷之精。昭著于外。簡按馬云。著。著同。此從王注也。高屬強解。

    上下至頭足

    張云。脾為臟腑之本。故上至頭。下至足。無所不及。又豈獨主一時而已哉。

    足太陰者三陰也

    高云。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故足太陰者。三陰也。

    為之行氣于三陰

    吳云。為之。為胃也。三陰。太少厥也。脾為胃行氣于三陰。運陽明之氣。入于諸陰也。

    為之行氣于三陽

    吳云。為之。為脾也。行氣于三陽。運太陰之氣。入于諸陽也。

    陰道不利

    吳云。血道不滑利也。高云。即脈道不利也。簡按上文云。脈道不利。高注為長。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