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素問識》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馬云。靈樞二十五人篇。有金柜藏之。其柜從木。義蓋同也。簡按漢高帝紀(jì)。如淳云。金匱。猶金HT也。

    師古曰。以金為匱。保慎之義。

    天有八風(fēng)

    靈九宮八風(fēng)篇。大弱風(fēng)。謀風(fēng)。剛風(fēng)。折風(fēng)。大剛風(fēng)。兇風(fēng)。嬰兒風(fēng)。弱風(fēng)也。以上八風(fēng)。蕭吉五行大義。引太公兵書。與呂覽及白虎通所載異。

    經(jīng)有五風(fēng)

    馬云。風(fēng)論有五臟風(fēng)。豈八風(fēng)之外。復(fù)有五風(fēng)乎。八風(fēng)發(fā)其邪氣。入于五臟之經(jīng)。而發(fā)病已。簡按吳云。經(jīng)。風(fēng)論也。非是。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

    吳接上句。云。此所謂得四時之勝。而變病也。簡按以下三十二字。文義不順承。恐他篇錯簡。此一節(jié)。又見六節(jié)臟象論王氏補文中。

    吳云。輸同。五臟之氣至此。而轉(zhuǎn)輸傳送也。簡按經(jīng)文。俞輸通用。玉篇。。五臟也。

    史記。五臟之輸。注。經(jīng)穴也。項氏家說云。。象水之竇。即窬字也。見難經(jīng)匯考。

    病在臟

    王馬張并云。心臟。志云。夏時陽氣發(fā)越在外。臟氣內(nèi)虛。故風(fēng)氣乘虛而內(nèi)薄。

    病在四肢

    馬云。上文言腰股。而此言四肢者。以四肢為末。如木之枝。得寒而凋。故不但腰股為病。而四肢亦受病也。高云。支。肢同。余篇仿此。

    故春善病衄

    志云。以下三故字。皆頂上文東風(fēng)生于春節(jié)而言。高本。衄。作HT。注云。音忸。

    今訛衄非。簡按詩風(fēng)。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作為是。說文。鼽。病寒鼻窒也。釋名。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禮月令。民多鼽嚏。呂覽作鼽窒。高誘注。鼽。鼻也。靈經(jīng)脈篇。

    實則鼽窒。虛則鼽衄。王氏乃為(HT同。鼻液也。)之義。未詳所據(jù)。衄。說文。鼻出血也。篇海。HT。

    通作衄。說文無HT字。高氏改用俗字。非。

    秋善病風(fēng)瘧

    高云。秋病肩背。俞在肩背。故秋善病風(fēng)瘧。風(fēng)瘧者。寒栗而肩背振動也。簡按瘧論云。

    邪客于風(fēng)府。循膂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fēng)府??梢姱懶白约绫呈家病<绫痴駝又馇吩?。

    冬善病痹厥

    馬云。冬氣者。病在腰股。又在四肢。故痹病厥病。從之而生矣。

    按蹺

    史記扁鵲傳。石橋引。索隱云。橋。謂按摩之法。說苑。子越扶形。子游矯摩。靈病傳篇。

    喬摩灸熨。蓋蹺。九兆切。與矯通。橋喬并同。易說卦??矠槌C。疏。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蓋蹺乃按摩矯揉之謂。王注似迂。樓氏綱目云。按蹺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脫簡。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溫病之義也。

    春不病頸項

    吳本無春字。簡按前文無病頸項之言。此五字恐剩文。

    仲夏不病胸脅

    吳本無仲字。非。

    飧泄而汗出也

    此六字。新校正云。疑剩文。是?!鹄钜惫沤裨啤0幢窘?jīng)生氣通天論云。春傷于風(fēng)。

    夏乃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瘧。秋傷于濕。冬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由是而言。春夏秋冬。無論啟閉。政宜隨時導(dǎo)引。以開通利導(dǎo)之。但勿發(fā)泄使至于汗出耳。竊疑本經(jīng)當(dāng)云冬不按蹺。春必鼽衄?;虿☆i項。

    春不按蹺。仲夏必病胸脅。長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蹺。秋必風(fēng)瘧。秋不按蹺。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飧字當(dāng)析之為勿令二字。如此則辭旨俱暢??蔀橥ㄕ撘?。大抵導(dǎo)引。四時皆可為之。惟不得勞頓至于汗出。而茍勞頓至于汗出。則非徒無益?;蚍匆灾滤?。不特于閉藏之時為不可。雖春夏發(fā)生長育之時亦不可。

    王太仆不悟本經(jīng)舛漏。堅主冬不按蹺。謂按蹺則四時俱病。

    蓋為紙上語所牽。而肆為臆說也。利害所系甚重。予于是乎有辨。簡按李說反似肆為臆說。然其理固不可掩。

    故備錄此。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張云。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精耗則陰虛。陰虛則陽邪易犯。故善病溫。此正謂冬不按蹺。則精氣伏藏。陽不妄升。則春無溫病。又何慮乎鼽衄頸項等病。簡按傷寒論。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程應(yīng)旄注云。太陽初得之一日。即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因邪氣早已內(nèi)蓄。

    其外感于太陽。特其發(fā)端耳。其內(nèi)蓄之熱。固非一朝一夕矣。蓋自冬不藏精而傷于寒。時腎陰已虧。一交春陽發(fā)動。即病未發(fā)。而周身經(jīng)絡(luò)。已莫非陽盛陰虛之氣所布。所云至春發(fā)為溫病者。蓋自其胚胎受之也。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fēng)瘧

    吳云。冬宜閉藏。失之則如上條所論。夏宜疏泄。逆之而汗不出。則暑邪內(nèi)伏。遇秋風(fēng)凄切。金寒火熱。相戰(zhàn)為瘧。張云。以上二節(jié)。一言冬宜閉藏。一言夏宜疏泄。冬不藏精則病溫。

    夏不汗泄則病瘧。陰陽啟閉。時氣宜然。此舉冬夏言。則春秋在其中矣。

    此平人脈法也

    吳云。脈法。猶言診法也。馬云。此皆因時為病。脈亦宜知。乃平病患之脈法也。

    張云。脈法者。言經(jīng)脈受邪之由然也。簡按以上三說。并屬曲解。新校正云。詳此下義。與上文不相接。蓋疑其有闕文者。良然。

    平旦

    四書脈云。平者。中分之意。乃天地晝夜之平分也。(平明。平曉。義同。)說文。旦。明也。

    從日見一上。一。地也。簡按顧炎武日知錄云。平旦者。寅也??梢?。李云。平旦至日中。自卯至午也。是。

    黃昏

    月令廣義云。日落。天地之色玄黃。而昏昏然也。又曰昏黃。簡按日知錄云。黃昏者。戌也。

    亦可疑。李云。日中至黃昏。自午至酉也。

    合夜

    簡按猶暮夜。言日暮而合于夜也。蓋定昏之謂。(淮南子。日至虞淵。是謂黃昏。至于蒙谷。

    是謂定昏。)李云。合夜至雞鳴。自酉至子也。此乃以黃昏合夜為一。其以相去不遠(yuǎn)。均為酉刻也。馬則為靈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合陰之義。然合陰即人定。(亥也)張則為子前。并不可從。

    雞鳴

    張云。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后為陽中之陽。李云。雞鳴至平旦。自子至卯也。簡按國小紺珠日知錄之類。并以丑為雞鳴。今張李二氏。以子為雞鳴者。因以一日分四時。而子午當(dāng)二至。卯酉當(dāng)二分。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雖雞未嘗以子而鳴。然理固不得不然矣。

    背為陽腹為陰

    張云。人身背腹陰陽。議論不一。有言前陽后陰者。如老子所謂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是也。有言前陰后陽者。如此節(jié)所謂背為陽腹為陰。是也。似乎相左。觀邵子曰。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然則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動于前。所以應(yīng)天。陽面南也。本經(jīng)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骨肩背峙于后。所以應(yīng)地。剛居北也。矧以形體言之。本為地象。故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jīng)行于背。陰經(jīng)行于腹也。天地陰陽之道。

    當(dāng)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陰在西北。其義最精。燎然可見。簡按程子曰。

    一身之上。百理具備。甚物是沒底。背在上。故為陽。胸在下。故為陰。至如男女之生。已有此象。

    膀胱三焦

    王引靈樞文。與宣明五氣注同。今靈樞中無所考。本藏篇云。腎合三焦膀胱。本輸篇云。

    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此與王所引義略同。(三焦詳義。出五臟別論。)

    冬病在陰夏病在陽

    高云。冬病在陰。腎也。下文云。陰中之陰。腎也。夏病在陽。心也。下文云。

    陽中之陽。心也。知冬病在陰。夏病在陽。則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矣。

    春病在陰秋病在陽

    高云。春病在陰。肝也。下文云。陰中之陽。肝也。秋病在陽。肺也。下文云。

    陽中之陰。肺也。知春病在陰。秋病在陽。則知陰中之陽陽中之陰矣。

    雌雄

    張云。即牝牡之謂。吳云。五行皆有雌雄。如甲為雄。乙為雌。肝為雌。膽為雄也。志云。雌雄。臟腑也。

    相輸應(yīng)也

    吳云。轉(zhuǎn)輸傳送。而相應(yīng)也。志云。輸應(yīng)。交相授受也。

    收受

    吳云。五方之色。入通五臟。謂之收。五臟各藏其精。謂之受。張云。言同氣相求。各有所歸也。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

    白虎通云。肝。木之精也。東方者。陽也。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葉。

    開竅于目

    白虎通云。肝。目之為候。何。目能出淚。而不能納物。木亦能出枝葉。不能有所內(nèi)也。

    五行大義云。肝者。木臟也。木是東方顯明之地。眼目亦光顯照了。故通乎目。

    其病發(fā)驚駭

    新校正。疑為衍文。是。據(jù)下文例。當(dāng)云故病在頭。

    其味酸

    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鄭注。木實之性。正義云。木生子實。其味多酸。五果之味雖殊。其為酸一也。是木實之性然也。月令。春云其味酸。是也。

    其畜雞

    五行大義云。鄭玄云。雞屬木。此取其將旦而鳴近寅木。故又振羽翼。有陽性也。賈誼新書云。雞。東方之牲也。

    其谷麥

    月令鄭注云。麥實有孚甲。屬木。

    上為歲星

    五行大義云。歲星。木之精。其位東方。主春。以其主歲。故名歲星。簡按上。上聲。

    是以春氣在頭也

    坊本。氣。誤作風(fēng)。簡按據(jù)文例。當(dāng)云知病之在筋。

    其音角

    月令正義云。角。是扣木之聲。漢律歷志云。角者。觸也。陽氣蠢動。萬物觸地而生也。

    其數(shù)八

    月令鄭注云。數(shù)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后。木生數(shù)三。成數(shù)八。但言八者。舉其成數(shù)。正義云。按尚書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鄭注易系辭云。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按原文此語再見。其一。此下有以益五行生之本句。)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

    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也。是鄭氏之意。但言八者。

    舉其成數(shù)者。金木水火。以成數(shù)為功。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推余方之例。此八字系于錯出。當(dāng)在上為歲星之后。

    其臭臊

    馬云。禮月令。其臭膻。膻。與臊同。簡按月令正義云。通于鼻者謂之臭。在口者謂之味。

    臭則氣也。說文。臊。豕膏臭也。膻。羊氣也。五行大義云。春物氣與羊相類。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白虎通云。心?;鹬D戏阶痍栐谏?。卑陰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銳也。

    開竅于耳

    汪昂云。耳為腎竅。然舌無竅。故心亦寄竅于耳。是以夜臥聞聲。而心知也。簡按此似曲說。而亦有理。

    其味苦

    洪范?;鹪谎咨稀Q咨献骺唷T铝?。夏云其臭焦。其味苦。鄭注。焦氣之味。正義云?;鹦匝咨?。焚物則焦。焦是苦氣。

    其畜羊

    月令。春食麥與羊。鄭注。羊?;鹦笠?。時尚寒。食之以安性也。簡按王云。言其未。非。

    其谷黍

    志云。黍。糯小米也。性溫而赤色。故為心之谷。簡按五行大義云。黍。色赤性熱。又云。

    黍。舒散屬火。

    上為熒惑星

    五行大義云。熒惑?;鹬F湮荒戏?。主夏。以其出入無常。故名熒惑。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張云。心主血脈也。

    其音征

    漢律歷志云。征者。祉也。萬物大盛蕃祉也。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

    張云。土王四季。位居中央。脾為屬土之義。其氣相通。簡按白虎通云。脾。土之精。故脾象土色黃也。

    故病在舌本

    志云。靈樞曰。脾者。主為衛(wèi)。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是脾氣之通于舌也。

    高云。靈樞經(jīng)脈篇云。脾是動則病舌本強。故病在舌本。簡按前文例。當(dāng)云病在脊。

    其味甘

    洪范。土爰稼穡。稼穡作甘。鄭注。甘味生于百谷。正義谷。谷是土之所生。故甘為土之味也。月令云。其味甘。其臭香。是也。

    其畜牛

    月令中央鄭注。牛。土畜也。正義云。易。坤為牛。是牛屬土也。簡按王注牽強。

    其谷稷

    張云。稷。小米也。粳者為稷。糯者為黍。為五谷之長。色黃屬土。簡按月令中央。食稷與牛。鄭注。稷。

    五谷之長。

    上是鎮(zhèn)星

    五行大義云。鎮(zhèn)星。土之精。其位中央。主四季。以其鎮(zhèn)宿不移。故名鎮(zhèn)星。漢天文志。

    填星中央。季夏土。

    其音宮

    漢律歷志云。宮者。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之經(jīng)。

    其數(shù)五

    志云。五。土之生數(shù)也。土居五位之中。故獨主于生數(shù)。簡按沈括筆談云。洪范五行。數(shù)自一至五。先儒謂之。此五行生數(shù)。各益以土數(shù)。以為成數(shù)。以謂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鹕善摺D旧砂?。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簡按此皇氏之說。見月令正義。云。此非鄭義。今所不取。)唯黃帝素問。土生數(shù)五。成數(shù)亦五。蓋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無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畫而為圖。其理可見。為之圖者。設(shè)木于東。設(shè)金于西?;鹁幽?。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為生數(shù)。各并中央之土。

    以為成數(shù)。土自居其位。更無所并。自然止有五數(shù)。蓋土不須更待土而成也。合五行之?dāng)?shù)為五十。則大衍之?dāng)?shù)也。此亦有理。今考土舉生數(shù)。而水火金木舉成數(shù)者。不特本經(jīng)已。禮月令亦然。沈氏何不及此。

    其臭香

    五行大義云。元命苞曰。香者土之鄉(xiāng)氣。香為主也。許慎云。土得其中和之氣。故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白虎通云。肺。金之精。西方亦金成萬物也。故象金色白。

    開竅于鼻

    白虎通云。鼻出入氣。高而有竅。山亦有金石累積。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潤天下。

    雨則云消。鼻能出納氣也。

    故病在背

    吳云。上言秋氣者。病在背。

    其味辛

    洪范。金曰從革。從革作辛。鄭注。金之氣。正義云。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為金之氣味。月令。秋云其味辛。其臭腥。是也。

    其畜馬

    周禮六牲。馬其一也。穆天子傳。有獻食馬之文。郭璞注云??梢怨N膳者。

    其谷稻

    志云。稻色白而秋成。故為肺之谷。(詳出湯液醪醴。)

    太白星

    五行大義云。太白。金之精。其位西方。主立秋。金色白。故曰太白。

    其音商

    漢律歷志云。商者。章也。物成章明也。

    其臭腥

    五行大義云。西方殺氣腥也。許慎云。未熟之氣腥也。西方金之氣象此。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

    白虎通云。腎。水之精。北方水。故腎色黑。

    開竅于二陰

    白虎通云。水陰。故腎雙竅為之候。能瀉水。亦能流濡。

    故病在溪

    張兆璜云。溪者。四肢之八溪也。冬氣伏藏。故溪為之病。(八溪。見五臟生成篇。謂肘膝腕也。)簡按上文云。冬氣者。病在四肢。此說得之。

    其味咸

    洪范。水曰潤下。潤下作咸。鄭注。水鹵所生。正義云。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

    鹵味乃咸。月令。冬云其味咸。其臭朽。是也。

    其畜彘

    月令冬鄭注。彘。水畜也。揚雄方言云。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關(guān)東西或謂之彘。

    其谷豆

    月令夏鄭注。菽。實孚甲堅合。屬水。

    上為辰星

    五行大義云。辰星。水之精。其位北方主冬。是天之執(zhí)正。出入平時。故曰辰星。

    其音羽

    漢律歷志云。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覆之也。

    其臭腐

    月令。冬。其臭朽。鄭注云。水之臭。正義云。水受惡穢。故有朽腐之氣。五行大義云。

    水受垢濁。故其臭腐朽也。

    故善為脈者

    吳云。脈。猶言診也。

    一逆一從

    馬云。反四時者為逆。順?biāo)臅r者為從。志云。此總結(jié)經(jīng)脈之道。生于五臟。連于六腑。

    外合五方五行陰陽六氣。表里循環(huán)。有順有逆。高云。一逆一從。診脈法也。由舉而按。是為逆。從按而舉。

    是為從。簡按數(shù)說未知孰是。高注似鑿。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張云。氣交變大論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漫泄天寶。此之謂也。高云。非其人勿教。人難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難遇也。得人得真。自古難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

    金匱真言。此之謂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