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氣寒,能發(fā)皮膚中濕熱之邪汗,故本經主暴熱身癢。傷寒論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其身癢為有風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則濕熱不汗出而癢,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藥也,而與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謂發(fā)汗勝于麻黃,不加分別。后遂有視水萍為峻劑而不敢用者矣。
本經以下水氣,止消渴,兩許水萍。蓋以其狀外帖水面,內含血絡,水不能濡,則水氣自下本經未嘗言風,而后世以風藥推之。要知其所治為風熱之風,非風寒之風。如古今錄驗以水萍與牛蒡子薄荷治風熱癮疹,則藥病相當矣。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說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水萍浮于水面,而味辛氣寒,能發(fā)皮膚中濕熱之邪汗,故本經主暴熱身癢。傷寒論云∶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其身癢為有風寒之邪,宜以麻桂取微汗。此則濕熱不汗出而癢,故水萍主之。水萍亦汗藥也,而與麻桂有霄壤之殊。丹溪謂發(fā)汗勝于麻黃,不加分別。后遂有視水萍為峻劑而不敢用者矣。
本經以下水氣,止消渴,兩許水萍。蓋以其狀外帖水面,內含血絡,水不能濡,則水氣自下本經未嘗言風,而后世以風藥推之。要知其所治為風熱之風,非風寒之風。如古今錄驗以水萍與牛蒡子薄荷治風熱癮疹,則藥病相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