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痧脹玉衡》 藥性便覽

    作者: 郭士遂

    荊芥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隱隱不發(fā)者,非此不現(xiàn)。用四分至八分止。

    防風透肌發(fā)表,為臣使之助。寒熱往來,痧毒壅滯郁遏不發(fā)者,非此不清。用三分至七分止。

    羌活痧癥忌其發(fā)表太過,若頭痛或又因受寒而起,更兼痧癥,欲用之引太陽經(jīng)。止許用半分至二分。

    連翹消痧毒,解諸經(jīng)火邪,清熱而不滯,治痧之要藥也。用七分至一錢。

    陳皮、青皮陳行痧氣,青伐肝氣。痧氣壅阻郁結(jié)不行者,非此不利。用六分至一錢。

    枳殼、枳實破痧氣、驅(qū)毒瓦斯、除脹氣、下食氣,積滯壅塞者,非此不開。但枳殼性緩,枳實性速,各有所宜。

    用五分至一錢五分。

    桃仁破瘀活血。痧為血阻,非此不流;痧為血滯,非此不順。去皮而用,為皮味澀而阻血路也。用七分至一錢六分。

    秦艽活血驅(qū)風消痧毒。筋骨疼痛,壯熱不清者,非此不解。用三分至六分。

    川芎上行頭目,頭角骨痛者必需;下通血海,肝臟不華者當用。用一分至三分,止恐提痧氣上騰也。

    桔梗入肺經(jīng)為諸藥之舟楫,其性上而復(fù)下,故能引枳殼破胸中至高之氣。用六分至八分。

    香附行血中之氣,恐其香燥須用便制∶欲其行血,必要酒炒;取其斂血在乎醋炒。用三分至八分。

    木香行滯氣、燥濕氣、驅(qū)寒氣、開郁氣、散結(jié)氣,痧后腹痛不解者,此要藥也。用一分至三分止。

    檀香痧后心腹疼痛不休,胸脅脹悶,寒凝氣滯,得此而抒者,痧之始發(fā)當知忌用。用一分至三分。

    砂仁順氣開郁,散痧消食,此始終之可用之要藥也。用三分至一錢。

    穿山甲土炒為末,透痧消痰,破痧托毒,善走經(jīng)絡(luò)之神劑也,故經(jīng)絡(luò)有諸藥所不到者,非此不達。用一分至五分。

    童便解痧毒,消痰降火最速。定痛治血痢,痢下血水,諸藥莫及。

    天蠶能治血分之痰,佐山甲透經(jīng)絡(luò),以破瘀毒。用須炒末。自一分至二分。

    烏藥善行周身之氣,凡痧氣阻滯者,得此無處不到。用三分至五分。

    紅花、金銀花、茜草活血,解痧毒。用六分至一錢。

    山楂、卜子、麥芽、神曲痧為食壅,取其善消而不暴也。

    大黃大便不通,痧氣閉塞,非此不能攻而下之。用五分至一錢五分。

    木通、車前、澤瀉痧氣郁阻,小便不利,在所當求。若熱郁太重,不因小水,更在所禁。用二分至五分。

    黃連、黃芩冷性凝滯,痧中忌用。用須酒炒或姜汁制。

    生地涼血。血瘀者,非其所宜。

    熟地、白芍補血斂血,痧所大忌。

    參、 、白術(shù)、山藥用之恐補毒瓦斯,痧所大禁。

    甘草用之恐成痧塊難治,在所忌用。

    白茯苓恐其滲濕,實其痧氣,俱在禁例。

    細辛透竅、破血、散痧之要藥也。用七分至一錢。

    姜黃其性雖溫,善能消痰下氣,破惡血。用二分至四分。

    貝母川者專消熱痰,土者兼破瘀血。用一錢至一錢五分。

    白芥子脅下之痰,非此不達。用四分至六分。

    半夏、白芷、蒼術(shù)性燥忌用。

    竹瀝性寒,忌用。用須姜汁,方走經(jīng)絡(luò)。

    雄黃、牛黃、膽星、天竹黃消痰丸中宜用。

    麝香開竅散痧,功亦甚大。

    當歸頭身尾各有所宜,用須斟酌。

    柴胡和解表里,專治少陽膽經(jīng)寒熱往來。用六分至一錢。

    干葛散陽明胃經(jīng)之邪,兼能解渴。用六分至八分。

    前胡疏風,消痰,治嗽,表熱者,宜用。用六分至八分。

    桑皮治嗽瀉肺。用四分至八分。

    兜苓瀉肺嗽。用三分至五分。

    杏仁瀉肺,潤腸胃,利氣,消痰涎。去皮尖用。用四分至一錢。

    麥冬 天冬潤肺、消痰。一治其本,一治其標,去心用之。用七分至一錢五分。

    山棱、蓬術(shù)食積心疼,痧毒阻滯痞悶者。宜用六分至八分。

    五靈脂善消宿血,血塊凝滯不散,非此不破。用五分至八分。

    龜甲去兩肋,酥炙為末。破宿血勝于靈脂。在胸者用上半截,在下者用下半截。

    蘇木敗惡血新瘀者,莫及。用五分至一錢五分。

    玄胡索活血行氣,氣血凝滯作痛。用五分至一錢五分。

    香薷通上徹下,利水氣,治暑氣之要藥。用五分至一錢。

    紫樸寬中治嘔,消痰下氣。用六分至八分。

    牛膝活血,引痧氣下行。用八分至二錢。

    木瓜五味子 酸斂忌用。

    升麻禁用,恐提痧氣上升,而難遏也。

    肉桂 附子 吳茱萸禁用,恐助痧毒立刻有變也。

    干姜過服寒冷之水,宜少用之,善散寒氣也。若用之不當,亦能助熱毒,當忌。

    麻黃發(fā)表太過禁用。

    簿菏辛涼利竅,消腫解毒,清氣清喉。用五分至一錢。

    紫蘇疏風順氣。身熱當用三分至六分。

    明礬解痧毒,消痰定痛。用之探吐宿食甚妙。

    玄參清氣消痰,滋陰潤肺。但色黑止血,痧有瘀血忌用。

    花粉性沉寒,止渴。痧毒未清者忌用,恐凝滯痧氣也。

    角刺透毒,能引諸藥至于痧毒血瘀之所,立奏其功。

    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藥。用七分至一錢。

    乳香消瘀血而不傷新血。痧癥用之以治血結(jié)。用五分至一錢。

    黑砂糖活瘀血,解痧毒,故瘀血作痛者,得此則安。

    沒藥痧痛用之破瘀血。用四分至一錢。

    食鹽解痧毒,定痛,用之吐去新食。

    芋艿治痧熱,解毒。有痧患者,食之甘美。

    晚蠶沙解痧毒,治熱。

    阿魏破積聚,逐惡血,其功甚大。

    大麻仁消大腸腸胃燥結(jié)者,宜用。

    其中分數(shù),如遇西北強壯人,當加一二三倍,不可執(zhí)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