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生理學》 (一)狀態(tài)反射

    頭部在空間的位置改變以及頭部與軀干的相對位置改變時,可以反射性地改變軀體肌肉的緊張性,這種反射稱為狀態(tài)反射。狀態(tài)反射包括迷路緊張反射與頸緊張反射兩部分。迷路緊張反射是指內耳迷路的橢圓囊和球囊的傳入沖動對軀體伸肌緊張性的調節(jié)反射。在去大腦動物實驗中見到,當動物仰臣臥時則伸肌緊張性最高,而當動物俯臣臥時則伸肌緊張性最低。這是由于不同頭部位置會引致內耳迷路不同刺激的結果而造成的。頸緊張反射是指頸部扭曲時,頸椎關節(jié)韌帶或肌肉受刺激后,對四肢肌肉緊張性的調節(jié)反射。實驗證明,頭向一側扭轉時,下頦所指一側的伸肌緊張性加強;如頭后仰時,則前肢伸肌緊張性加強,而后肢伸肌緊張性降低;如頭前俯時,則后肢伸緊張性加強,而前肢伸肌緊張性降低,人類在去皮層僵直的基礎上,也可出現頸緊張反射;即當頸扭曲時,下頦所指一側上肢伸直,而對側上肢則處于更屈曲狀態(tài)(圖10-34)。在正常人體中,由于高級中樞的存在,狀態(tài)反射常被抑制不易表現出來。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