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古人言諸瘟病者,多作溫熱之溫。夫言溫而不言瘟,似為二癥,第所言與瘟病相同,則溫瘟為一病也明矣。后人加以 字,變溫為瘟,是就病之名目而言,豈可以溫瘟為兩癥乎。其曰春溫、夏溫、秋溫、冬溫,總屬強立名色,其實皆因四時感瘟氣而成病耳。其曰風溫、濕溫、溫瘧、溫暑者,即瘟病而兼風、濕、暑、瘧也。
其曰瘟毒者,言瘟病之甚者也。曰熱病者,就瘟病之發(fā)于夏者而言耳。至于晚發(fā)之說,更屬不經(jīng)。夫冬月寒癘之氣,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膚半年無恙,至來歲春夏而始發(fā)者乎?此必無之理也,而顧可習而不察歟!至于疫字,傳以民皆疾解之,以其為病,延門闔戶皆同,如徭役然。去彳而加 ,不過取其與疾字相關(guān)耳。是則瘟疫二字,乃串講之辭,若曰瘟病之為癘疫,如是也,須知疫病所該甚廣。瘟字原對疫字不過。瘟疫者,不過疫中之一癥耳,始終感溫熱之癘氣而發(fā),故以瘟疫別之。此外尚有寒疫、雜疫之殊,而瘟疫書中,卻遺此二條,竟將瘟疫二字平看,故強分瘟病、疫病,又各立方施冶,及細按之,其方論又謾無差別,殊少情理,斷不可從也。
吁!瘟疫二字尚不明其義意。又奚以治瘟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