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歌括新編》 (六)濕溫

    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于濕者,名曰濕溫。考其致病之因,乃由濕邪踞于氣分,醞釀成溫,尚未化熱,不比寒濕之病辛散可瘳,濕熱之病清利即解耳。此病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故難以一定之脈可以印證也。其癥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苔白或黃,渴不引飲,宜用清宣溫化法去連翹,加厚樸、豆卷治之。倘頭痛無汗,惡寒身重,有邪在表,宜用宣疏表濕法加葛、羌、神曲治之。倘口渴自利,是濕流下焦,宜本法去半夏,加苡仁、澤瀉治之。倘有脛冷腹?jié)M,是濕邪抑遏陽氣,宜用宣陽透伏法去草果、蜀漆,加陳皮、腹皮治之。如寒熱似瘧,舌苔白滑,是為邪遏膜原,宜用宣透膜原法治之。如或失治,變?yōu)樯窕枳d語,或笑或痙,是為邪逼心包,營分被擾,宜用祛熱宣竅法加羚角、鉤騰、元參、生地治之。如撮空理線,苔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此濕熱化燥,閉結胃腑,宜用潤下救津法以生軍代替熟軍,加枳殼,望其攻下有力耳。倘苔不起刺又不焦黃,此法又不可亂投也。

    『歌括』

    濕溫夏霜末初癥,濕邪盤踞氣分成。

    醞釀為溫未化熱,脈無定體難印憑。

    開始惡寒后但熱,苔白或黃汗痞悶。

    口渴不飲清宣化(濕),去翹加樸豆卷行。

    頭痛無汗寒身重,宣疏表濕羌葛神。

    口渴自利濕流下,宣疏去夏加澤仁。

    濕遏陽氣脛逆冷,腹?jié)M宣陽透伏斟。

    減去蜀漆與草果,再加腹皮和廣陳。

    寒熱似瘧舌滑白,邪遏膜原宣透能。

    失治變昏譫痙笑,宣竅加羚鉤地參。

    撮空理線黃刺黑,化燥腑結便不通。

    急以潤下救津法,加枳熟軍代生軍。

    倘苔無刺不焦黃,潤下救津不可行。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