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痰瀉者,因痰而致瀉也。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蓋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脾為太陽濕土,得溫則健,一被寒濕所侵,即形困頓。脾困則健運失權(quán),水谷之精微變而為痰。痰氣上襲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固,則肺經(jīng)自病而成痰嗽。腸不固,則胸腹迷悶,頭暈惡心,神色不瘁(瘁:即勞累之意。"神色不瘁"是指精神顏色沒有勞累的表現(xiàn)。),時瀉時停等。宜以化痰順氣法治之。氣順痰消,則瀉自止矣。
『歌括』
痰瀉因濕由脾虧,脾被寒侵困頓憊。
脾陽困頓失健運,精微變痰上襲肺。
大腸若固成痰嗽,不固移腸痰瀉墜,
胸腹迷悶脈弦滑,頭昏惡心色不瘁,
時瀉時停化痰(順)氣,氣順痰消病自退。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詳.二十卷.自醫(yī)工論至疵靨論,述小兒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論, 論后附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痰瀉者,因痰而致瀉也。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蓋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脾為太陽濕土,得溫則健,一被寒濕所侵,即形困頓。脾困則健運失權(quán),水谷之精微變而為痰。痰氣上襲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固,則肺經(jīng)自病而成痰嗽。腸不固,則胸腹迷悶,頭暈惡心,神色不瘁(瘁:即勞累之意。"神色不瘁"是指精神顏色沒有勞累的表現(xiàn)。),時瀉時停等。宜以化痰順氣法治之。氣順痰消,則瀉自止矣。
『歌括』
痰瀉因濕由脾虧,脾被寒侵困頓憊。
脾陽困頓失健運,精微變痰上襲肺。
大腸若固成痰嗽,不固移腸痰瀉墜,
胸腹迷悶脈弦滑,頭昏惡心色不瘁,
時瀉時停化痰(順)氣,氣順痰消病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