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 備用成方三

    作者: 雷豐

    草窗痛瀉方∶治腹痛便瀉不止。

    白術(shù) 白芍 陳皮 防風

    水煎服。久瀉加升麻。

    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腹痛泄瀉。

    豬苓 茯苓 白術(shù) 澤瀉 肉桂 濃樸 蒼術(shù) 陳皮 甘草水煎服。如夾食者可加楂肉。

    四神丸∶治脾腎兩虛久瀉。

    肉果霜 破故紙 五味子 吳萸

    用生姜煮棗,取棗肉搗丸。

    胃關(guān)煎∶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大熟地 懷山藥 淡干姜 吳萸 白扁豆 白術(shù) 炙甘草

    水煎,食遠服。

    豐按∶草窗痛瀉方,主治木乘土位之瀉;胃苓湯,主治濕氣侵脾之瀉;四神丸,胃關(guān)煎,主治脾腎虛寒之瀉。如兩關(guān)不調(diào)者,或弦有力者,是為土被木乘之象;濡緩而怠者,是為脾受濕侵之象;細小無力者,或兩尺沉遲者,是為脾腎虛寒之象,總須辨脈審證而分治之。

    姜茶飲∶治寒熱瘧及赤白痢。

    生姜 細茶葉

    每味約三錢,濃煎服之。

    豐按∶此方乃東坡居士所制,雖平淡無奇,然用意頗妙。

    生姜味辛而溫,能解表也∶茶葉甘苦微寒,能清里也。二味合用,喜無寒熱之偏,功在和解,故能治瘧耳。

    諺云∶無痰不作瘧,無食不成痢。考姜、茶之功,并能消痰消食,所以治瘧?yīng)q兼治痢也。

    香連丸∶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木香 黃連

    醋糊丸,米飲下。

    芍藥湯∶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

    芍藥 歸尾 黃芩 黃連 木香 檳榔 大黃 甘草 肉桂

    水煎服。如痢不減,大黃可以加重。

    豐按∶此二方,可治初起之痢,而無外感最宜。若有寒熱外感之見證者,便推人參敗毒散為第一,歷嘗試之,屢治屢驗,嘉言先生取名逆流挽舟之法,洵不謬也。

    蒼術(shù)地榆湯∶治脾經(jīng)受濕,痢疾下血。

    蒼術(shù)(泔浸炒) 地榆(炒黑)

    照常煎服。

    人參樗皮散∶治臟毒挾熱下血,久痢膿血不止。

    人參 樗根白皮(東引者,去粗皮,醋炙)

    等分為末,米飲或酒調(diào)下。

    豐按∶地榆樗皮,皆澀劑也,觀其主治之證,并無里急后重之字樣,其治久痢久虛者可知,但有一、二實證所彰,澀藥便難孟浪。思古人立法,至精至妥,奈今人不察,隨手用之,未有不殺人者也。

    補中益氣湯∶治煩勞內(nèi)傷,陽虛自汗,氣虛不能攝血,久痢久瘧。

    人參 黃 白術(shù) 炙草 歸身 陳皮 柴胡 升麻

    加姜、棗,煎服。

    真人養(yǎng)臟湯∶治瀉痢日久,虛寒脫肛。

    人參 白術(shù) 當歸 白芍 罌粟殼(蜜炙) 訶子(面裹煨)

    肉豆蔻(面裹煨) 木香 炙甘草 肉桂

    煎服。臟寒甚加附子,一方無當歸。

    肉蓯蓉湯∶治噤口痢,日久不愈,下焦累虛。

    肉蓯蓉(泡淡) 附子 人參 姜炭 當歸 白芍(肉桂湯浸炒)

    水煎,緩緩服,胃稍開再服。

    豐按∶此三方,惟東垣補中益氣獨超,每遇脾氣虛陷而作痢者,用之屢效。謙甫真人養(yǎng)臟,治氣血兩傷之久痢。鞠通肉蓯蓉湯,治肝腎兩虛之久痢,用之偶亦并效。但余氣未清,正氣未虛,皆不宜輕試。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