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九帶犰狳(Dasypus Novemcinctus Linn)它是一種初級哺乳動物,屬于真獸亞綱貧齒目,其特性為低體溫(30~35℃);規(guī)律性地一胎四仔(同卵,單合子);有與人相似的單子宮;有一個延長的胚胞著床期(約14~16周);有低氧負荷(Oxygen Debt)能力;免疫反應弱,僅有原始免疫反應;對某些人的疾病易感;有復雜的背甲結(jié)構(gòu),背板帶易發(fā)生變異;壽命較長,約為12~15年。這些特征對研究感染及慢性感染、遺傳、免疫、化療等是相當有價值的。
犰狳產(chǎn)于南美洲安弟期山脈一帶,中美、墨西哥和美國南部地區(qū)。犰狳不冬眠,夜間活動,天然習性是食蟲。成年犰狳重3~5kg,后腿短而有力,很適于掘穴。在身體的下面有粗毛,稀疏而成簇分布。身體的上部有革化的甲殼防護。甲殼主要分三部分:頭、肩為一尖的屑殼所復蓋,大部分背部、胯、骨盆甚至到尾亦復有甲殼。頭肩之間有一皮膚褶襞,背尾間亦然。甲殼的中間部有9個可動帶(以皮膚褶襞聯(lián)接),所謂九帶犰狳即因些而得名。每條帶又由50~75塊鱗甲組成,表現(xiàn)上看近似魚鱗。鱗甲及帶型常常發(fā)生變化,如出現(xiàn)雙鱗片、異常帶、或帶的某部發(fā)生變化,或多生一帶或部分帶等。這些變化可以推測其遺傳變異。犰狳的牙齒有16個,生于有下頦背,發(fā)育不全,琺瑯質(zhì)很少,所以不能叮咬。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陰道及尿,雄的有睪丸,位于腹腔,小犰狳出生后,生長很快,且在出生的同時眼睛也隨之睜開,能步行,身披軟而完整的甲殼,隨年齡增長變硬和革化。新生兒體重50~150克,從鼻到尾尖全長25~30厘米。因為是同卵所生,各仔性別相同。犰狳規(guī)律地產(chǎn)生于同一個受精卵,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初夏配偶交媾,胚胎著床遲緩14~16周,在此期間胚胞在子宮中游離存在,不貼子宮壁,安靜地沐浴在子宮液中。胚胞一旦著床迅速發(fā)生,從胚胞底發(fā)展出四個胎芽,形成初級條紋,再發(fā)展成四個胎兒。犰狳胎兒的腎上腺很大,尤如人和靈長類。犰狳的紅細胞小、骨髓細胞含有一個多葉核、血漿總蛋白、纖維蛋白原比人高,但血清電泳與人類似。紅細胞內(nèi)含鉀量高,含鈉量低,這點與人同,但與狗、貓、某些綿羊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