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論曰脾主肉,其華在唇,脾胃有熱,熏發(fā)于口。則令唇際生瘡,又為風(fēng)邪寒濕之氣,搏于腫處,故 結(jié)不消,濕爛汁出,時(shí)發(fā)時(shí)瘥,積久不愈。謂之緊唇瘡,又名沉唇也。
治小兒唇瘡未已。復(fù)被風(fēng)冷所搏,瘡口濕腫,此名緊唇。順脾散方
山芋(一兩) 人參(三分) 桂(去粗皮一分) 木香(半兩) 甘草(炙銼) 白術(shù)(各一分) 訶黎勒(炮去核半兩) 肉豆蔻(炮去殼二枚) 白茯苓(去黑皮) 黃(銼各半兩) 白芷(一分)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沸湯點(diǎn)服,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緊唇瘡。二鉛散敷方
鉛丹(一分) 鉛霜(研半分) 蛤粉(研) 晚蠶蛾(微炒各半錢) 麝香(研一錢)
上五味,各為散,用蜜合調(diào),敷瘡上。
治小兒緊唇,瘡腫皮急。黃連散敷方
黃連(去須) 黃柏(去粗皮銼) 甘草(生銼) 凝水石(碎各半兩) 檳榔(生銼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用蜜調(diào),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緊唇,及脾熱攻唇瘡腫。烏蛇散敷方
烏蛇(燒灰)
上一味細(xì)研,以酥和,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唇瘡。白芨膏敷方
白芨 白蘞 白蠟(各一兩) 黃 (銼) 乳香(研) 牡丹皮 芍藥 丁香(各一分) 麻油(二兩)
上九味,除油蠟外,并細(xì)銼,先煎麻油令沸,次入前項(xiàng)藥。以柳木枝,不住手?jǐn)嚕d濾過,去滓再煎,入蠟膏成,入銀石器中盛,候冷,不拘多少,取敷瘡上。
治小兒唇瘡不合。龍膽丸方
龍膽 大黃(銼微炒各一分) 人參 梔子仁 樸硝 郁李仁(去皮別研入各半兩) 茵陳蒿(一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唇瘡。方
黃柏(去粗皮為細(xì)末)
上一味,濃煎薔薇根汁調(diào),涂瘡上立效。
治小兒唇生瘡。方
桑根白皮(細(xì)切)
上一味,搗取汁,涂瘡上,大效。
藍(lán)葉(細(xì)切)
上一味,研取汁洗之,日三上,瘥。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fēng)及對(duì)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論曰脾主肉,其華在唇,脾胃有熱,熏發(fā)于口。則令唇際生瘡,又為風(fēng)邪寒濕之氣,搏于腫處,故 結(jié)不消,濕爛汁出,時(shí)發(fā)時(shí)瘥,積久不愈。謂之緊唇瘡,又名沉唇也。
治小兒唇瘡未已。復(fù)被風(fēng)冷所搏,瘡口濕腫,此名緊唇。順脾散方
山芋(一兩) 人參(三分) 桂(去粗皮一分) 木香(半兩) 甘草(炙銼) 白術(shù)(各一分) 訶黎勒(炮去核半兩) 肉豆蔻(炮去殼二枚) 白茯苓(去黑皮) 黃(銼各半兩) 白芷(一分)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沸湯點(diǎn)服,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緊唇瘡。二鉛散敷方
鉛丹(一分) 鉛霜(研半分) 蛤粉(研) 晚蠶蛾(微炒各半錢) 麝香(研一錢)
上五味,各為散,用蜜合調(diào),敷瘡上。
治小兒緊唇,瘡腫皮急。黃連散敷方
黃連(去須) 黃柏(去粗皮銼) 甘草(生銼) 凝水石(碎各半兩) 檳榔(生銼一分)
上五味,搗羅為散,用蜜調(diào),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緊唇,及脾熱攻唇瘡腫。烏蛇散敷方
烏蛇(燒灰)
上一味細(xì)研,以酥和,敷唇上,頻換為效。
治小兒唇瘡。白芨膏敷方
白芨 白蘞 白蠟(各一兩) 黃 (銼) 乳香(研) 牡丹皮 芍藥 丁香(各一分) 麻油(二兩)
上九味,除油蠟外,并細(xì)銼,先煎麻油令沸,次入前項(xiàng)藥。以柳木枝,不住手?jǐn)嚕d濾過,去滓再煎,入蠟膏成,入銀石器中盛,候冷,不拘多少,取敷瘡上。
治小兒唇瘡不合。龍膽丸方
龍膽 大黃(銼微炒各一分) 人參 梔子仁 樸硝 郁李仁(去皮別研入各半兩) 茵陳蒿(一分)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唇瘡。方
黃柏(去粗皮為細(xì)末)
上一味,濃煎薔薇根汁調(diào),涂瘡上立效。
治小兒唇生瘡。方
桑根白皮(細(xì)切)
上一味,搗取汁,涂瘡上,大效。
治小兒唇瘡。方
藍(lán)葉(細(xì)切)
上一味,研取汁洗之,日三上,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