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小兒胎寒

    論曰小兒胎寒之病,本于在胎時,稟受不足。或犯寒冷,既生之后,腑臟又怯,乳哺不化,或脹或利,顏色青葩,甚則邪冷與正氣相搏,令兒腹痛 張蹙氣而啼,是為胎寒之病。

    治小兒胎寒 啼,腹中痛,舌上青黑。蜀椒丸方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一分) 當歸(切焙半兩) 吳茱萸(湯浸焙干炒半分) 野狼毒(銼炒一分) 細辛(去苗葉三分) 干姜(炮一分) 巴豆(十枚去心膜研細紙裹出油盡) 豉(炒二合) 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

    上九味,將八味搗羅為末,以巴豆一處同研令勻,煉蜜和丸,一月兒,服如黍米大一丸,早晨晚后各一服,一歲兒兩丸,三歲至五歲兒,服五丸,并用米飲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腹中 痛。黃 湯方

    黃 (切焙) 人參 芍藥(各一兩半) 當歸(切焙) 甘草(炙) 芎 (各一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二錢匕,以水一小盞,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

    治小兒胎寒腹痛, 啼下利。理中丸方

    人參 干姜(炮) 白術 甘草(炙等分)

    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彈丸大,每一丸水一盞,入大棗一枚擘破,同煎至半盞,分溫三服,或以姜棗湯化下。

    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當歸(切焙) 黃 (銼) 細辛(去苗葉) 黃芩(去黑心) 龍骨(燒) 桂(去粗皮) 芍藥(各一兩)

    上七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或半錢匕,乳汁調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 啼,溫中止痛。逐痛丸方

    雀屎(一分炒) 牛黃(別研) 芍藥 芎 (各半兩) 當歸(切焙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一丸,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 啼驚癇,虛脹不嗜食,大便青或夾膿,并治諸癇證。當歸丸方

    當歸(切焙半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一分)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野狼毒(銼炒半分)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爛出油盡) 豉(微炒)細辛(去苗葉各一分)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以瓷器盛之,每用旋丸,未滿百日兒,服如麻子大一丸,溫水下,一二歲兒二丸,早晨只一服,更量兒大小加減。以利為度。

    治小兒胎寒大便青,不欲食。芍藥丸方

    芍藥 當歸(切焙) 芎 人參(各三分) 甘草(炙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以乳汁下,早晨日午近晚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腹痛 啼。芎 湯方

    芎 當歸(切焙) 黃 (銼焙各二兩) 干姜(炮) 甘草(炙)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一錢匕,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早晨日晚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腹痛,大便青。芎 丸方

    芎 黃 (各三分) 牛黃(研一分) 蟲(炙半兩) 麝香(研一錢) 當歸(切焙) 芍藥(各半兩)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兩丸至三丸,米飲下,早晨晚間各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微熱,聚唾弄舌, 啼上視。當歸酒方

    當歸(切焙粗搗一分) 豬肉(一兩薄切小片)

    上二味相和,以清酒一碗,煮至七分去滓,每服取半呷許,令兒咽之,日三夜一,量兒大小加減。

    治小兒胎寒,腹痛汗出,衣中白魚摩方

    衣中白魚(二七枚)

    上一味,以薄熟絹包裹,于兒腹上,回轉摩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