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jì)總錄》 產(chǎn)后咳嗽

    論曰內(nèi)經(jīng)謂五氣所病,在肺為咳,產(chǎn)后臟腑俱弱,風(fēng)寒乘虛而客于肺,肺為華蓋,位處于上,其俞在背,外合皮毛,寒氣客之,則先乘于肺,肺感微寒,故為咳嗽。

    治產(chǎn)后咳嗽,痰壅煩悶。百部湯方

    百部 款冬花 紫菀(去苗土) 貝母(去心) 知母(焙) 白薇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上七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咳嗽痰盛,頭目不利。皂莢丸方

    皂莢(七挺不 者水浸 取汁濾去滓) 丁香 桂(去粗皮各半兩) 訶黎勒(炮取皮十枚) 杏仁(八十枚去皮尖雙仁炒)

    上五味,將四味搗為細(xì)末,以皂莢水就銀石銚內(nèi),煎如膏,即將藥和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烏梅湯下,不拘時(shí)服。

    治產(chǎn)后咳嗽痰壅。半夏湯方

    半夏(半兩生姜汁淹浸一宿切焙) 貝母(去心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豬牙 皂莢(炙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咳嗽,痰涎壅悶。紫菀湯方

    紫菀(去苗土一兩半) 貝母(去心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二兩) 人參(一兩) 陳橘皮(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肺氣虛寒,咳嗽喘悶。黃 湯方

    黃 (銼) 桔梗(炒)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山芋(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咳嗽,喘急煩悶。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 麻黃(去根節(jié)煎掠去沫焙) 紫蘇莖葉 陳橘皮(去白焙) 杏仁(去皮尖雙

    上五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咳嗽,連聲不絕,痰涎壅盛。百部丸方

    百部(焙半兩) 細(xì)辛(去苗葉三兩) 貝母(去心) 甘草(炙) 紫菀(去苗土) 桂(去粗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蜜湯下,不拘時(shí)服。

    治產(chǎn)后肺感寒,咳嗽上氣,咽嗌不利,聲重鼻塞。十味丸方

    當(dāng)歸(切焙) 細(xì)辛(去苗葉各一兩) 桂(去粗皮三分) 蜀椒(去目并閉口炒汗出一分)分) 桑根白皮(

    上一十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生姜酒亦得。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咳嗽。黃 湯方

    黃 (銼二兩) 人參 茯神(去木) 麥門冬(去心焙) 桂(去粗皮) 陳橘皮(去白焙)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二片,棗一枚擘,同煎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傷風(fēng)咳嗽,壯熱憎寒。白前湯方

    白前 桑根白皮(銼) 生干地黃(焙各一兩半) 白茯苓(去黑皮二兩半) 地骨皮(二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肺寒咳嗽。前胡湯方

    前胡(去蘆頭) 升麻 桂(去粗皮) 紫菀(去苗土) 白茯苓(去黑皮) 五味子 麥門冬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肺氣寒壅咳嗽。地骨皮湯方

    地骨皮(銼焙二兩半) 白術(shù)(二兩) 石膏(碎三分) 桑根白皮(銼二兩) 杏仁(去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產(chǎn)后肺感寒,咳嗽不已。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湯洗焙干炒三分) 桂(去粗皮一兩) 細(xì)辛(去苗葉一兩一分) 當(dāng)歸(切焙三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