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瘡

    論曰久瘡膿潰不止,故謂之 ,內(nèi)經(jīng)謂陷脈為 ,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得之諸瘡不瘥,毒腰脊月,氣漏治 瘡連年不瘥,出膿水不止。黃 丸方

    黃 (銼) 牡丹皮(各三分) 犀角(鎊) 甘草(炙銼各一兩) 玄參 惡實(炒)木通(銼各一兩半)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晚再服。

    治 瘡。狗骨涂敷方

    狗頰連齒骨( 鐵屑) 虎糞 鹿角(各二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用豬脂調(diào),納瘡孔中,日五六度換,以瘥為度。

    治 瘡。麝香散方

    麝香(研) 突厥白 密佗僧 蜣螂 鍛石(研) 青蒿心 膩粉(研) 硫黃(研各半兩)

    上八味,搗研羅拌勻,先以鹽漿水洗瘡,用散子填滿瘡口肉,以帛縛定,三兩日肉若有惡物,即除去,根據(jù)前換藥,如無不用換,不過三兩日,即瘥。

    治 瘡晝開出膿,夜復合。附子涂敷方

    附子(一枚搗末) 鯽魚(一頭開去腸肚)

    上二味,將附子末,納魚肚中滿,以泥固濟,炭火上燒通赤,取出去泥,研細為末,涂敷瘡口內(nèi),日用三五次,以瘥為度。

    治遠年 瘡。黍葉裹敷方

    黍葉

    上一味,爛搗,裹敷瘡上,日三度。

    又方:栝蔞根

    上一味,搗為末,涂敷瘡上,日三五度。

    治遠年 瘡不瘥。僵蠶涂敷方

    白僵蠶(炒)

    上一味,搗羅為末,涂敷瘡口內(nèi),以熟艾作炷灸之,癢痛,初惡膿出,后清血出,更用蠶末塞瘡內(nèi),以帛裹定。

    治 瘡。伊芳蘭草涂敷方

    伊芳蘭草(七葉) 狗頭骨(燒過二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涂敷瘡口內(nèi),日一換,以瘥為度。

    治 瘡。朝生暮落花敷方

    朝生暮落花(陰干為末)

    上一味,取涂敷瘡上,日三次。

    治 瘡。巴豆涂敷方

    巴豆(一分去心皮膜出油盡) 肥棗(十枚去核皮)

    上二味細研,以水一升,煮稀稠如膏,于布中絞取汁,涂敷瘡上,日一次。

    治 瘡。麝香丸 瘡方

    麝香(研) 石膽(研) 膩粉(研)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分) 香鼠(一枚去腸胃洗凈炙干) 巴豆(一粒去心皮膜出油盡)

    上六味,搗研為末,用面糊和丸,黍米大, 在瘡內(nèi),日一二次。

    治下部 瘡。砒黃敷方

    砒黃(研) 蛔蟲(陰干為末各半兩)

    上二味,研令勻,敷瘡口中,以帛裹定,日二次。

    治諸 。雞子涂敷方

    雞子(三枚蒸熟去殼白取黃炒黑色)

    上一味,先用鹽湯洗瘡,后涂敷,日三五次。

    又方:臘月豬脂

    上取涂敷瘡口內(nèi),日三五次,用紙貼定,以瘥為度。

    又方:上取新生兒屎一百日以來者,收置密器中,取涂敷瘡口內(nèi),日三五度即瘥。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