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總錄》 懸癰腫

    論曰,喉嚨者,呼吸之道路,氣之所上下也,懸癰為音聲之關,臟腑有伏熱,氣上攻沖喉咽,氣血壅遏,結于懸癰,毒瓦斯不散,故腫痛妨悶,甚者或長數(shù)寸,隨喉出入,不得食息,宜急治之。

    治懸癰腫生息肉。干姜散方

    干姜(炮裂) 半夏(湯洗七遍各一分)

    上二味,搗羅為散,鹽豉和,涂所患處。

    治懸癰咽中妨悶,懸長,白礬散方

    白礬(燒令汁盡) 鹽花(別研過各半兩)

    上二味,同研極細,箸頭點懸癰上。

    治懸癰腫長生息肉,及舌腫,方

    羊蹄草

    上一味,煮汁含之,或以鹽豉和涂之。

    又方:鹽 豉(各等分)

    上二味,以鹽和豉涂患處,日三五次。

    又方:童子小便(四五歲者一合)

    上一味,并銅錢二文含之。

    治懸癰腫長數(shù)寸,隨喉出入,不得食,方

    右令病患大開口,以箸按舌下,燒小烙針,于竹管中,烙之令破,即愈,少根不盡,漸更烙之,即以鹽涂烙處。

    又方:鹽

    上一味,搗令細,綿裹箸頭, 鹽點之,日六七次。

    治風熱客搏上焦,懸癰腫痛。啟關散方

    惡實(炒) 甘草(生各一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