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shí)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shí)的配方手冊(cè)。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yùn)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duì)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論曰經(jīng)曰,上焦如霧,言五臟津液之所熏蒸,其氣潤澤,故能分布于諸脈也,今霍亂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則臟腑不和,上焦熱,津液不足,故因霍亂而煩渴也。
治霍亂煩渴,吐不止者,緣吐利多津液虛少不至上焦故渴。人參湯方
人參(三分) 烏梅(去核二枚)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竹茹彈子大,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日四。
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湯方
草豆蔻(去皮一分) 黃連(去須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烏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日三。
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疼,冷汗出多渴。香薷湯方
香薷(二兩) 蓼子(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霍亂吐利不止,渴甚。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仁 人參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霍亂津液少渴甚。青竹茹湯方
青竹茹(一雞子大) 人參(半兩) 烏梅(去核二枚)
上三味。粗搗篩,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三服,不拘時(shí)。
治霍亂吐利渴燥不止。人參湯方
人參(三分) 葛根(銼) 白術(shù) 桔梗(去蘆頭銼炒) 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漿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治霍亂渴甚。糯米飲方
糯米(淘二升)
上一味。淘取泔飲之,即定。
又方:上研糯米取白汁,恣意飲之。
治霍亂吐下,大渴多飲。粱米飲方
黃粱米(淘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澄清稍溫飲之,糯米飲亦得。
治霍亂吐不止兼渴。姜藕飲方
生藕(一兩洗切) 生姜(一分洗切)
上二味。研絞取汁,分三服,不拘時(shí)。
治霍亂吐瀉渴燥,煩悶不止。肉豆蔻丸方
肉豆蔻(去殼炮) 丁香 甘草(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高良姜 藿香葉(各半兩)
上六味。為細(xì)末,用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生姜米飲下,不拘時(shí)治霍亂吐逆,冷熱不調(diào),心膈煩滿,咽干多渴。藿香湯方
藿香葉(三分) 枇杷葉(炙去毛)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丁香(各半兩)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二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早晚食前溫服。治霍亂煩渴,喘促無力,食即嘔吐。木瓜湯方
木瓜(一兩) 木香 檳榔 生姜(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黑豆(炒一合) 人參(三分)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早晚食前溫服。
治霍亂吐利,煩渴不止。木瓜湯方
木瓜(一枚無生者干者亦得) 桂(去粗皮二兩)
上二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一方以豆蔻代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