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論曰肺瘧者,內(nèi)經(jīng)謂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刺手太陰陽明是也,蓋心肺獨居膈上,其氣相通,故瘧邪干肺。內(nèi)動于心,則為寒熱善驚之候也。
治肺瘧心寒甚即發(fā)熱,熱即驚,如有所見。常山秫米湯方
常山(一兩半) 秫米(一分) 甘草(炙銼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未發(fā)前溫服,發(fā)時再服。
治肺瘧心寒熱善驚,如有所見。人參丸方
人參 鱉甲(醋炙去裙 )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常山 甘草(炙銼) 肉蓯蓉(酒浸切焙) 升麻(各三分)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桂(去粗皮各半兩) 丹砂(研)阿魏(研各一分) 烏梅肉(炒) 龍齒(研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米飲下,未發(fā)時并兩服。
治肺瘧。及補心氣,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一兩半) 升麻 知母(銼焙) 甘草(炙銼) 鱉甲(醋炙去裙 ) 柴胡(去苗) 前胡(去蘆頭)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梔子(去皮) 蘆根(銼) 烏梅肉(炒各半兩) 人參(三分)
上一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桃柳枝各五寸銼,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入石膏末半錢匕,更煎沸,未發(fā)前一二服。
治肺瘧心驚。常山丸方
常山(搗末)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 鉛丹(研各一兩) 豉(炒一合)
上四味。為細末,煉蜜和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溫酒下,未發(fā)時服治肺瘧。杏仁丸方
杏仁(四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 常山(三分) 丹砂(別研半兩) 甘草(生銼一分)
上四味。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未發(fā)前米飲下,日再服。
治肺瘧心寒熱善驚。丹砂丸方
丹砂(別研) 阿魏(醋化去沙石麩和作餅炙) 麝香(研各一分) 鉛丹(研一兩)
上四味。合研細末,取五月五日午時粽子尖三七枚,與藥同研,于北斗下露一宿,丸如梧桐子大,未發(fā)前熱水下一丸,將一丸以緋帛裹,安耳內(nèi),男左女右。
治肺瘧心神驚悸。二丹丸方
丹砂(別研) 鉛丹(別研) 甘草(炙銼各半兩) 當歸(切焙) 常山(各三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前溫酒下,未發(fā)時再服,俟饑即以蔥豉粥與之。
治肺瘧。烏梅丸方
烏梅肉(炒) 常山 鱉甲(去裙 醋炙) 人參 肉蓯蓉(酒浸切焙) 知母(焙)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各半兩)
上七味。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米飲下,未發(fā)前三服。
治肺瘧心虛。黃連湯方
黃連(去須一兩半) 當歸(切焙一兩) 干姜(炮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臨發(fā)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