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害〕其氣寒降,中寒者勿服,虛脫人及孕婦均忌。
〔利〕色白氣寒,體輕味淡,故入肺經(jīng),引熱下行,味淡而升,故入胃經(jīng),通氣上達(dá),而下乳汁。凡利小便,必先上清心火,而后能下行也。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用之立通,故名之。
〔修治〕采莖肥大圍數(shù)寸者,取莖中瓤正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