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清而無補之品,癰疽潰后勿服,火熱由于虛者勿服??嗪K胃,多餌即減食,脾胃薄弱,易作泄者勿服。
〔利〕苦寒,入心包、膽、三焦、大腸,手少陰主藥也。除心經客熱、陽明濕熱、散諸經血凝氣聚,利水通經。諸痛瘍瘡,皆屬心火,故為瘡家圣藥。翹心更苦寒,瀉心火尤勝。溫熱入心營,非此不能治。
〔修治〕八月采取陰干,手搓用之。按連翹除血熱,山梔治火郁,雖同入血分,治法兩途。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害〕清而無補之品,癰疽潰后勿服,火熱由于虛者勿服??嗪K胃,多餌即減食,脾胃薄弱,易作泄者勿服。
〔利〕苦寒,入心包、膽、三焦、大腸,手少陰主藥也。除心經客熱、陽明濕熱、散諸經血凝氣聚,利水通經。諸痛瘍瘡,皆屬心火,故為瘡家圣藥。翹心更苦寒,瀉心火尤勝。溫熱入心營,非此不能治。
〔修治〕八月采取陰干,手搓用之。按連翹除血熱,山梔治火郁,雖同入血分,治法兩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