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yàn)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píng)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hào)林屋散人,又號(hào)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于鼻,司衛(wèi)氣而主降斂。宗氣在胸,衛(wèi)陽(yáng)之本,貫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竅者也。肺降則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氣之熏蒸也。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灑,化為雨露,而輸膀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竅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氣內(nèi)降,則通達(dá)于膀胱,肺氣外行,則熏澤于皮毛。外感風(fēng)寒而皮毛閉秘,臟腑郁遏,內(nèi)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積莫容,則逆行于鼻竅。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沖激而為嚏噴。肺氣熏騰,淫蒸鼻竅,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郁,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遲而濁菀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氣不運(yùn),肺金壅滿,即不感風(fēng)寒,而濁涕時(shí)下,是謂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素問》語。肺氣之郁,總由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元參三錢杏仁三錢橘皮三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二錢生姜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石膏三錢杏仁三錢半夏三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桔梗三錢生姜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胃寒,加干姜。
黃芩貝母湯
黃芩三錢柴胡三錢芍藥三錢元參三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五味一錢貝母三錢,去心
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fā)熱生瘡者。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生姜三錢杏仁三錢甘草二錢橘皮三錢紫蘇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