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竅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問》語。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陰己土之陷而陽明戊土之逆也。陽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咸,自郁則甘。口生五味者,五藏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火郁于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
煎半杯,熱漱,徐咽。
熱甚,加黃連、石膏。
治口瘡熱腫。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干姜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竅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問》語。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陰己土之陷而陽明戊土之逆也。陽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咸,自郁則甘。口生五味者,五藏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火郁于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
煎半杯,熱漱,徐咽。
熱甚,加黃連、石膏。
治口瘡熱腫。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干姜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