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四圣心源》 口病根原

    口病者,足陽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竅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問》語。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陰己土之陷而陽明戊土之逆也。陽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咸,自郁則甘。口生五味者,五藏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于土則濕生,火郁于土則熱作,濕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口唇之病,燥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陽明,不在太陰。然陽明上逆而生燥熱,半因太陰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甘草黃芩湯

    甘草二錢黃芩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石膏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濕熱熏蒸,口氣穢惡者。

    貝母元參湯

    貝母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黃芩二錢

    煎半杯,熱漱,徐咽。

    熱甚,加黃連、石膏。

    治口瘡熱腫。

    桂枝姜苓湯

    芍藥四錢桂枝二錢干姜三錢甘草二錢元參三錢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胃濕寒,膽火上炎,而生口瘡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