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此無補性,虛而挾滯者;同養(yǎng)血、補氣藥用,交通心腎、資其宣導、臻于太和。
不可多用、獨用。純虛無滯者,誤服之,令人空洞懸心痛。凡心經有實火,應用黃連、生地者,禁與參、術等補陽氣藥同用也。
〔利〕性溫、苦泄辛散、定心氣、止驚益智、補腎氣,強志益精,善療癰毒,敷服皆可。
〔修治〕四月采根葉,陰干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甘草湯浸焙干,或鹽水炒、或姜汁炒、或用炭。附小草∶益精補陰氣,止虛損遺泄,交通心腎,調平水火之功。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害〕此無補性,虛而挾滯者;同養(yǎng)血、補氣藥用,交通心腎、資其宣導、臻于太和。
不可多用、獨用。純虛無滯者,誤服之,令人空洞懸心痛。凡心經有實火,應用黃連、生地者,禁與參、術等補陽氣藥同用也。
〔利〕性溫、苦泄辛散、定心氣、止驚益智、補腎氣,強志益精,善療癰毒,敷服皆可。
〔修治〕四月采根葉,陰干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甘草湯浸焙干,或鹽水炒、或姜汁炒、或用炭。附小草∶益精補陰氣,止虛損遺泄,交通心腎,調平水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