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仁體多油辛潤,且滑腸,泄瀉者勿服。膈間多痰,及陽道數(shù)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在咸禁。
〔利〕甘辛香平,入心養(yǎng)神,入腎定志安神,定悸壯水,強陽,潤血而容顏美少,補虛而耳目聰明。
〔修治〕九月采子,蒸曝春 ,取仁,酒浸一宿,曬干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入藥。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害〕仁體多油辛潤,且滑腸,泄瀉者勿服。膈間多痰,及陽道數(shù)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在咸禁。
〔利〕甘辛香平,入心養(yǎng)神,入腎定志安神,定悸壯水,強陽,潤血而容顏美少,補虛而耳目聰明。
〔修治〕九月采子,蒸曝春 ,取仁,酒浸一宿,曬干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入藥。